所在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沉静如海主题曲-沉静如海

沉静如海主题曲-沉静如海

发布: 更新时间:2023-02-26 20:10:45

本文目录一览:

  • 1、影评 | 《沉静如海》: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
  • 2、古绝.观影《沉静如海》有感(新韵)
  • 3、《沉静如海》我的眼泪告诉你,我爱你
  • 4、绝望便是死亡|沉静如海
  • 5、电影《沉静如海》
  • 6、天花板级的战争爱情电影——《沉静如海》

影评 | 《沉静如海》: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

文:阿开

图:网络

趁着疫情还不算太紧张,7天小长假和先生自驾回了老家和姐姐团聚。在如今的日子里,几家人能聚在一起也算是一件较为奢侈的事情。客厅里家人们在热闹地打着麻将,只能作为替补队员的我便躲在房间里捧着平板看电影。

随意地翻着影片列表,猛然间看到了《沉静如海》这几个字,大致看了看影片简介,瞬间便喜欢上了这部片子。许是这个世界太过的纷扰、嘈杂,人们便分外喜欢静谧的事物,希望它能给自己的内心带来几分宁静,哪怕只是片刻。

《沉静如海》是由皮埃尔·布特龙执导,朱莉·德拉姆、迈克尔·加拉布鲁、托马斯·儒阿特主演的以二战为背景的战争片,影片于2004年10月在法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Vercors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个法国老人和他的孙女与一个德国军官之间的看似相安无事,实则波涛汹涌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1年法国的一个美丽的小镇,小镇濒临大海,风光迤逦。一排排石头建筑的房子,以及室内高贵典雅的装饰更是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

恰如片名《沉静如海》,影片对白不多,三位主人公全程几乎无交流,老人对军官只说了一句话:先生,请进。女主只对军官说了一句话:再见。

虽对白极少,却丝毫没有影响影片的节奏,观者依然可以感受到两人之间爱的波涛汹涌。这是一部让人倍感纠结和压抑的影片,但并不影响观者的观影热情,就像许多网友所说的那样,虽受虐,却还是想再次观看。

他是一名德国军官,入伍前曾是一名作曲家,喜欢音乐、爱好文学,厌恶战争,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入伍。

他被安排住到女孩家中,他彬彬有礼、绅士风范,从未表现出胜利者的姿态。他说,“如果我能选择,我是不会来的,我是被要求住在这里的。”

他踏着巴赫的琴声走进了这座有灵魂的房子。也许都是爱好音乐的人,故而心灵相通;也许真的存在一见钟情,就在踏入这个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注意到了这个沉默寡言、美丽端庄的女孩子。

他每天“早安”、“晚安”,每天都要寻找各种借口围坐在火炉旁和祖孙俩聊天,虽然都是他一个人在说。他从天气谈到大海、从音乐讲到文学、从称赞法国是个伟大的民族到表明尊重祖孙两人,“我很高兴能见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还有一位默默无语的小姐。”

他分明是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女孩儿,但他控制着自己,从未说过什么,只是想默默地关注着她,想要帮助他、保护她。

圣诞节的那天夜晚,他为女孩儿弹奏了一曲,女儿背对着他,陶醉在琴声之中,内心早已波涛汹涌。弹奏完毕,他走向女孩儿,看着她那秀美的脖颈,他的手抬了又抬,但最后还是落在了椅背上。

不知从何时起她便爱上了他,眼中最初的仇恨、惊恐被慌乱、关心、惦记所替代。趁他不在家,她偷偷地跑进他的房间里,闻着他的围巾,想感受他的气息;蜷缩在床上,想象着他在拥抱着自己。

她的眼睛自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起便再也无处安放;听到他回来的车响,她的耳朵便处于警觉状态,听着他推开房门走进来的脚步。

她深知,这种爱注定没有结局,因为他穿着敌人的军装,是他的敌人。有几次她的嘴张了又张想说些什么,却都没有说出口。在得知军官要去苏联前线时(那是人尽皆知的死亡之旅),她再也控制不住,泪流满面,纵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化作两个字——“再见”。

作为一部爱情影片,它是干净的、唯美的,不仅没有肢体上的接触,甚至都没有对白,彼此的爱意只能通过眼神来交流。

他曾站在她的门前,不过犹豫片刻后还是选择了离去,而此时的她就站在门后,听着他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却又最终离去。

两人之间虽然只隔着一扇门,但实际上这扇门的距离却要跨越万水千山,横亘着战争、国家、民族、责任,以及忠诚。

平静的海面下,却是波涛汹涌。

《沉静如海》故事情节简单,对白不多,主人公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靠眼睛来完成,貌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

片中的几个镜头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便是德国军官那双抬起又放下的手,完美地诠释了“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

这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呢?只能说是生不逢时,彼此相遇在一个错误的年代里,这种爱情注定没有开始,也不会有结局。

看过二战历史或是二战影片的人都知道,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能全身而退的少之又少,影片《莫斯科保卫战》对这场战争有比较详细的描写。

军官即使是能够返回德国,这场爱情也是不被祝福。影片《战地情人》里一个女孩儿只是因为吻了一下纳粹军官便被人悬在树上吊死,罪名为间谍。

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在法国宣告胜利后就开始清算与德国纳粹有染的女孩子,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她们除了被剃头,还要在女人脸上用油漆画上纳粹标志在街上游行,围观的人群会向她们扔石子和臭鸡蛋。

也许是那个纳粹军官深知这场爱情的后果,于是便把这份感情深埋于心;女孩纵然对军官萌生爱意,但也只能向现实低头。

“我想你们是对的,做一个忠诚的人。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军官如是说,他也这样去做了。

在其它的几部爱情影片里也曾涉及责任感这个话题。《廊桥遗梦》里女主说的一句话,"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虽然弗朗西斯卡深深爱着金凯,但是为了家庭、为了责任,她选择留了下来,以至于她用了整个后半生来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

在影片《第六感生死缘》里,死神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苏珊,意欲带着苏珊一起离开,但是到了最后关头,死神终于明白了爱的真谛并不只是占有,还有责任、承诺,最重要的是不去伤害她。

无论怎样轰轰烈烈的爱情,如果没有责任感来保驾护航,终究不会长久,也不会得到他人的祝福。

“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适时的放手,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古绝.观影《沉静如海》有感(新韵)

纵是不言难更多,便如汹涌也平波。

碧海深沉岂无浪,此情会与何人说?

末句也可:此情留待与谁说?

二战初期,沦陷的法国。

宁静的乡村小镇,相依为命的祖父和孙女二人,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一栋老宅里。一个德军上尉的来到,打破了这一切:他所属的部队征用了这栋老宅的部分房间,指派他住了进来。身为普通的法国人,祖孙二人的反应不出意料之外。他们不满,可他们无奈。面对胜利的侵略者,他们只能用沉默来反抗,保持着自己最后的尊严。

出乎意料,上尉是绅士的。他说着流利的法语,彬彬有礼。早出说再见,夜归道晚安,还不时点头致意,立正行礼。他是个真正的贵族。这并不单单在于他那带“冯”的普鲁士姓氏,更在于他的风度和做派。对于祖孙二人明显的冷落和抗拒,他丝毫未放在心上。唯一可能有点“打扰”的举动,无非就是他偶尔在客厅与他们共处时的喃喃自语罢了。

他说,他原本是个作曲家,参军只是迫于家族的传统;他的父亲死于一战;他最爱的,是巴赫。

女孩静静地听着。女孩的父亲也死于一战;女孩是个钢琴教师,她最爱的,也是巴赫。只是自他来后,她那钢琴的琴盖,就再也未曾打开。

身为德国军人,上尉却从不吝惜表达对法国的尊敬,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思乡之情。他还说,他很高兴,能在这里遇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和一位沉默的小姐。毫无疑问,他是个英勇的战士,他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和战功章可以证明。但听着他侃侃而谈,只会让人感受到一个热爱艺术和人生的灵魂,仿佛根本与战争无关。

女孩开始偷偷地看他:纳粹军服包裹着的,是飒爽挺拔的身姿;鹰徽帽檐下露出的,是英俊优雅的脸庞。女孩看着,看着,目光从冷漠到温情,从敌意到迷乱。

终于,圣诞夜,女孩对镜审视着自己开始成熟的身躯,换上了亡母的盛装衣裙。祖父去做弥撒了,她独自呆在客厅。她在等什么?

上尉来了,仪表堂堂,戎装肃然。他在钢琴前坐下,轻轻打开琴盖,弹起了女孩弹过的,那首巴赫的前奏曲。优美的旋律在室内流淌,摇曳的炉火都似乎要被感染。曲毕,他默默地立于她身后。凝望,只是凝望。良久。一句“祝你圣诞快乐”后,他转身离去。女孩溜进他借住的房间,摩挲他平日戴的围巾,偷看他收到的家信,最后卧到他的床上,紧抱着他用的枕头,沉沉睡去••••••

一曲动人心。她心动,他又何尝不是?少女怀春,君子好逑,天经地义。更何况彼此琴瑟相和,心有戚戚焉。只叹造化弄人,国仇家恨,硬生生将他们隔开。纵然朝夕相处,心意相知,却终究无法冲破这无形的壁障,多情空余恨。

上尉是痛苦的,女孩也是。他为了战友们的骄横好战与之争执,向祖孙二人道歉;她则眼看着身边的邻人相继参加了抵抗组织,还把孩子相托付••••••两颗心不能在一起,连接近都不能吗?是的,因为世道不允。

一个寂静夜,她无意中看到了抵抗组织在他的座车下放置炸弹。告诉他?还是不?一边是为国杀敌的民族大义,一边是少女情怀的纯真初恋。怎么办?怎么办?她一夜未眠。早晨,楼梯上传来他的脚步声,她的瞳孔遽然收缩如针尖。不管不顾,她冲向了钢琴,弹起了巴赫。急促的音符,留住了他的脚步,把他拉出了这个和死神的约会。炸弹爆炸了。她释然,而后惴惴;他惊恐,但即刻恍然。这是她第一次为他而弹,也是最后一次。

上尉死里逃生,但两名同袍好友和勤务兵被活活炸死在眼前。女孩则目睹策划此次行动的邻居夫妇等人被抓走,他们的命运不问可知,只可怜那个托付给她的孩子。这就是战争。他们注定没法走到一块。

终于,破天荒的,老祖父主动开口招呼上尉了。可他却是来告别的。他当晚就要走了,去1941年的俄国前线。那里,正是零下四十五度的冬天——冰与火的地狱,铁与血的世界。“祝你们晚安”,他一如既往地说,只是后面加了句:“再见”。女孩再也无法抑制,留着泪追出门外。四目相对。他的一腔深情,只能尽以目光倾诉;她的万语千言,最后只哽咽着,化作一句;“再见”。他微笑,钻入汽车,驶进黑暗。心满意足,无怨无悔。她背送他离去,耳听他的声音,消逝在无尽的寒夜••••••

不知多久后的一天,还是那个乡村小镇。女孩小心翼翼地步入街巷深处的一间屋子。她进去后,窗台上随即摆出了抵抗组织的暗号——一盆天竺葵••••••

这就是2004年的法国影片,《沉静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剧本改编自法国作家Vercors的同名短篇小说。小说写于1941年。

并不想把它同《色戒》或其它有类似情节的片子做比较。只是想说,男女爱情的缠绵悱恻,并不一定要靠激烈的床戏来表达;战争时代的残酷无情,也不是非得用成堆的尸体才能体现。

以往最擅长将爱情片当色情片拍的法国人,这次证明了这一点。影片中,上尉和女孩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肢体的接触,甚至连真正称得上的对话也只有那一句“再见”。但相信任何看过此片的人,都能感受到两人之间那份荡气回肠的爱。正如片名一般,海面下再怎么暗涛汹涌,海面上却仍是波澜不起,风平浪静。

只是战争中的爱情,有太多的无奈。国家与民族,人性与尊严,责任与牺牲,占领与反抗,忠诚与背叛,都会如同一道道铁丝网一般,绵横在相爱的两个人之间,无法逾越。所以在影片最终,上尉含着笑奔赴修罗场般的东线,女孩则成为了抵抗组织的一员。但是爱,毕竟存在过。哪怕他日后倒在俄罗斯平原的焦土上,哪怕她某天消失在盖世太保的行刑室内,在生命结束前的那瞬间,他们的耳边都一定会回响起对方在那台钢琴上所弹奏的巴赫前奏曲。

谁言乱世莫道儿女情,岂知乱世儿女情更长。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注:影评引自豆瓣。

《沉静如海》我的眼泪告诉你,我爱你

这是一部因战争结缘,又因战争消逝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法国的乡村,女主人公是个不到20岁的钢琴老师妮安娜,父母因为战争相继离世,与爷爷在一栋老式别墅里相依为命。因为借宿的原因,爷孙俩精美而朴实的家“有幸”被他们的敌军征用,男主人公这位德国军官不可抗拒的被安排在了这个爷孙俩的家里。继而展开一段关于民族战争、爱情的凄美故事。

母亲的忌日到了,妮安娜骑着单车拿着妈妈生前喜欢的鲜花看望了远在郊外的父母墓地。回到家把一束野花插在了爸妈相框旁边的花瓶里,用这种方式来纪念早逝的母亲。看的出来她是个热爱生活的姑娘,即使在战争年代,各种物资匮乏,她仍能用心思在清贫的生活里创造点色彩。姑娘用惨了一些葡萄做了黄果酱,爷爷也是个风趣幽默的老头。战争让他失去了孩子,让她失去了父母,难得的是,他们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

德国军官的到来打破了他们看起来还算平静的生活。 士兵看上了她父母的房间,那是她内心不可触碰的柔软,怎么能被一个德国纳粹玷污了呢,她不能忍受,却也只能接受,在心中压抑的怒火让他对这个未来到的军官更加的厌恶。这使得妮安娜一天都在愤怒和焦躁中度过。伴随着小姑娘的钢琴声,军官姗姗来迟。剧中妮安娜弹只弹了两次钢琴,一次是军官的到来,当然因为毫不掩饰对军官的厌恶琴声戛然而止。还有就是后续将剧情推向高潮的一次了。

这是个怎样的军官呢?高大,俊朗,礼貌,谦逊,看起来并没有恶意。可是作为敌军,不管多么和善,都无法抹去带给本国的伤痛。军官是善良的,以军人的礼节问候祖孙两人,上门叨扰并非自己本意,由衷的赞美,并强调自己会解决吃法的问题,尽量减少对这个家庭的麻烦。 妮安娜是个信仰坚定,善良正直的好姑娘。她不会忘记敌军带给整个国家的伤痛,自然无法接受军官的友好,不情愿的带军官来到父母的卧室,还没等军官说完就气冲冲的离开了,并将白天送给母亲的话扔进了壁炉里,就因为白天听说军官喜欢花,这算是她无声的抗议吧!

妮安娜在去给学生上课的路上遇见了她的朋友,如果没有战争,法国乡村的生活应该就是这样吧,爸爸骑车出门工作,小男孩在后边追逐这相送,母亲开心的看着这一切。真是令人感到幸福的画面,连背景音乐的欢快的。后续剧情里丧失父母的小男孩会在无数个夜晚回忆起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吧!这部剧虽然没有直接讲战争,却处处流露是战争的缩影。物资匮乏,德国佬却有一车车的牛羊肉,而爷孙俩作为法国人民生活的代表处处拮据,很少的鱼肉,稀有的奶制品,战败国理应受到这样的对待。

战乱年代,治安混乱,什么东西都可能会丢失,更何况是一辆自行车呢!妮安娜的脚磨破了,疼痛难忍,却仍然拒绝了军官搭送一程的好意。军官理解安妮娜的心情,依然在晚上与爷孙俩聊天,准确的说是自言自语。他由衷的喜欢法国文化,并尊重这个国家的人民,强烈的谴责朋友侮辱法国的行为,可是他的身份太尴尬了,有太多身不由己。爷孙俩对这位不一样的军官的态度也开始慢慢的改变,似乎没那么反感敌视了。

妮安娜的心在不知不觉间开始偏向了军官。私下里问皮尔摔倒后军官抱起他时说过的话,晚上会期待军官的到来、军官的独白。妮安娜开始装扮自己,剪了漂亮的发型,换上了修剪合身的漂亮裙子。在爷爷参加晚会独自一人的圣诞夜,作为异乡人的军官为小姑娘送去了节日祝福,送给妮安娜的圣母颂。军官是喜欢妮安娜的,放在椅子上踌躇的手,可理智告诉他不能逾越那道线。国家利益的对立,二人的感情又是如此的渺小。妮安娜强忍着自己的情绪,在军官走后的那一刻,一个人默默的释放了这种情绪。妮安娜走进军官居住的房间,房间整洁有序,这符合军人的作风。小姑娘将身体伏在床上,感受着军官的气息,再也不去压抑自己的情感,任眼泪尽情地流淌。他和她有着家国之恨,可他爱着她,她也爱着他。男女之爱在战争面前显得如此不值一提。

对于妮安娜的感情,军官何尝不知。妮安娜慌乱中摆放的军官家书,军人的直觉总能在蛛丝马迹中查到线索。

似乎是很平常的一天,军官在战友的催促下急匆匆出门。一段急促的琴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他推门的时刻。这是妮安娜第二次弹钢琴。她怎么会突然弹起了钢琴?自从他的到来,钢琴声就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家里了。循着琴声,军官看到了满眼急切又痛苦的妮安娜。她怎么了?为何如此痛苦?门外的战友急切的催促着。小姑娘无法告诉他昨天晚上她看到的一切,别出去啊,你会的死的。她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拖住军官的方式。她知道他喜欢音乐,她只能用这种方式赌一把。幸运的是,他与死神擦肩而过。可双方都受到惨烈的牺牲。她的邻居被抓走了,结果可想而知。他的朋友死了。

妮安娜无法接受德军的宣判,不顾爷爷的阻挠也要去为他们申辩。结果可想而知,她把一丝的希望寄托在军官身上。军官完全理解她的心情,可他能做些什么呢?他无法去安慰她更做不到赦免她的朋友。透过车玻璃的对视,眼神里全是无奈和悲凉。他们本就站在不同的阵营,还能期待对方为自己做什么呢?

军官的调遣任务毫无预兆的下来了,连夜赶往零下40°的俄国战场。军官对于白天的无能为力深感抱歉,不想去打扰爷孙俩的生活。此时的爷爷放下了敌意,军官向爷孙俩道别,大家谁都心知肚明这一声“再见”的意义。妮安娜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泪如雨下,追随军官的脚步走到门前,千言万语汇成轻轻地两个字“再见”。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以这样的方式就这样结束了。

妮安娜骑着单车穿行在安静的街道,白色的天竺蓝又一次摆放在窗前,一朵朵的白花甚是好看。战争仍在继续……

PS:影片改编自写作于二战时期的《海的沉默》。作者并没有用宏大壮烈的气氛去烘托战争的场面。而是从很小的角度表明彼此的立场,以小见大的描述战争的场面。爱情产生于任何时代。战争摧毁了很多美好的事物。美丽的乡村,有尊严的人民,赤城的爱国心,纯洁善良的人仍然在为和平努力的奋斗着,生生不息!

绝望便是死亡|沉静如海

整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压抑的,如果单看小说是很容易回到现实中,小说里的德军上尉在离开的时候说:他即将奔赴地狱,那里,未来的小麦将获得尸体的滋养。战争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是血腥和残酷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小说被拍摄成电影后,影片至始至终萦绕的那种对抗与压抑的情绪看似像海一样的平静实则是隐藏在深处的暗涌,直到最后这种情绪都未能得到释放。

影片从一开始便交代了女孩的成长环境,她的父母分别于1918年和1932年去世,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显然她的父母都是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她和祖父生活在一起,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成为了一名钢琴老师,每天去到不同的家庭教授孩子们音乐,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法国是一个有着浓郁艺术氛围的国家。

1941年是法国被德国纳粹统治下的至暗时期,女孩和祖父居住在法国海边的一个乡村,即使在偏远的海边乡村,在远离法国首都的政治中心,这里依旧没能避免被沦陷的命运。她和祖父唯一的居所被德国士兵征收,会有德军上尉住进这栋房子,士兵选中了女孩父母的房间,她除了拿走父母的相片别无他选。

他和她相遇的开始是渐行渐近的脚步声,是由远及近的钢琴曲,但是当门被打开的刹那,所有的一切都是停止的,她对这个侵略者无疑是抗拒和憎恶的,在她的眼里所有的侵略者都是残暴的、无教养的。但是这位德军上尉却似乎显得与众不同,他的步伐沉稳有力,他的声音轻柔浑厚,他的举止又是那么的温文尔雅。他说,我是维尔纳贝利克上尉,很遗憾,如果我能选择,我是不会来的,我是被要求住在这里的。女孩和祖父站在壁炉前,沉默不语,她和德军上尉没有任何交流。也许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祖孙俩,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侵略者唯一的反抗只能沉默。年轻的上尉住进了女孩父母的房间,他透过窗户看到她独自在寒冷的屋外吸烟,他们彼此相望,女孩湛蓝的双眸里是被压抑的愤怒,两双如海洋般的眼睛深不见底,他渴望被接纳,就像他希望法兰西能接纳德国一样。每天晚上归来和清晨离去,他总要来到祖孙俩面前诉说些什么,或者仅仅是道声晚安和早上好。每一次他都像在喃喃低语,他说,我喜欢法兰西,上次战争我还是个孩子,那时我就喜欢法兰西,我也在战争中失去了我的父亲,无论是法国家庭还是德国家庭,谁没有在战争中失去过亲人,我非常尊重那些热爱自己祖国的人。

所以他尊重她。一次又一次的试图靠近,却一次又一次被沉默拒绝。每一天他都会来到女孩和祖父烤火的壁炉前进行一番独白。他看到壁炉旁的书架上有很多书,法国有很多的作家,巴尔扎克、布德奈尔科尔内伊、莫里埃等,他会因为有这么多出色的作家而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他谈到自己国家,他们那里有音乐家,贝多芬、瓦格纳、安格尔、莫德巴、巴赫,对巴赫,他想起了第一次他们相遇的时候,女孩弹奏的钢琴曲便是巴赫的作曲,他本人也是一位作曲家,如果没有战争,他也许会是位出色的作曲家。但是战争改变了所有的一切,也改变了所有战乱中每一个人的命运。

女孩家教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连夜逃离了小镇,邻居夫妇成为了地下党,这一切都在提醒着她,法国人民和德国军人有着血海深仇。但是眼前的德军上尉却在慢慢融化她筑起的冰冷城墙。他会在看到邻居孩子摔倒后,抱起小男孩,安慰他。如果没有这身军服,他会是一位很有魅力的男士,但是这一切都来得那么不合时宜。他再次向女孩坦露心声,他说,他喜欢住在这里,这里有海,他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它的宁静,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是隐藏在深处的,它是宁静的,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感知。

德国与法国,德意志军官与法兰西少女,两个国家,两种本不应当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却在此相遇,他们的缘分就像在夜色中开的花,不能见到阳光,黎明之前即自行默默凋谢。上尉说他最钟爱的一首曲子便是那天女孩弹奏的巴赫之曲,他坐在钢琴前,继续那天未曾弹完的钢琴曲。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独白中,让她逐渐了解了他,进而由了解到心灵相同,暗涌的情愫在女孩的身体里滋生、发芽、成长,她爱上了这位温文尔雅的骑士,她走进了上尉的卧室,拿起他穿过的一件毛衣,闻着他留下的气息;她躺在他的床上,感受着他的温度,情欲在瞬间被点燃,又在瞬间被熄灭,她听到了他车子的汽笛声,那是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爱意。

她听到上尉在和他的军官朋友们争执,他说不要夺走法兰西的尊严,战争是我们发动的,我们胜利了,但是这种胜利者的荣耀为什么要建立在对法兰西人民的侮辱上?他的朋友提醒他,我们不是什么音乐家,什么诗人,我们是德国人,是军人,我们要忠于德意志,忠于元首。是的他是一名军人,是一名德意志军人,他不可以对法兰西动情,他让女孩忘记他曾经所说的话,包括遗忘他。

夜幕降临,女孩透过窗户看到了自己的同胞将炸药放在了上尉的车身下,她看起来焦灼不安,她走到他的卧室门口,来回的踱步,那扇门只要她打开就可以救他,但同时她又将同胞的生命陷于危险之中,作为法兰西的子民,她保持了沉默。她走到窗口,在那里等到了天明,整整一夜她都守在那里,想着如何救他,在看到上尉将要离开的时候,女孩再次弹起了巴赫的音乐,巴赫是他和她心意相通的媒介,女孩的指尖在琴键上飞快的游走,琴声是热烈而急切的,正如女孩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她的焦灼,她的担忧,她的爱意都在那双深不见底的湛蓝眼眸里滚滚流淌。沉郁的双眸开始舒展,他的眼角有了笑意,他听不见朋友启动轿车时发出的催促声,他被女孩的琴声迷住了,他以为那是女孩对他爱意的回应,但是屋外的爆炸声打断了这一切,他用难以置信的眼神深深地望着她,琴声救了他,但是他的朋友却在这场爆炸声中失去了生命。他和她隔着燃烧的火焰相望,他们之间隔着的不仅是烈焰还有尸骸,是家国。他彻底清醒过来,法兰西是不会接受他的,正如他和她永远也不可能相爱。

他说他要走了,要去俄国的前线,那里零下四十度,他望着她喃喃地说:再见。他凝视着女孩的双眸,那双大大的深不见底的眼眸在流淌着什么,终于女孩走到了他的面前,深切而又悲伤地说:再见。所有的被压抑的情绪都化作了最后这一声的“再见”。这是她对他说的唯一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话。他带着微笑离开了,离开了法兰西。在这个世间,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总会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

电影的结尾,女孩也成为了地下党,那盆天竺葵是每一个热爱自己国土的青年的象征,天竺葵不会消失,只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保卫家国的革命中。

《沉静如海》是法国导演皮埃尔·布特龙根据法国作家维尔高尔的同名小说执导的一部战争爱情片,小说与电影都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和镜头去渲染战争的残酷,却通过德军上尉和法兰西少女之间被压抑的绝望的情感来揭示战争对人精神以及肉体的摧残,小说的真实原型是来自诗人圣波尔-鲁,他因女儿被德军强奸而在悲痛中去世。但是我们并没有在小说与电影中看到德军的暴行,相反电影里为我们所展示的是一个具有超高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德意志军官。而这些军官均来自容克贵族,他们时刻以古代条顿骑士为榜样,而贵族的出身又给了他们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所以才造就了普鲁士军官高素质的特点,电影中的维尔纳贝利克上尉便是来自于容克贵族。

最终他和她奔赴的是同一个去处——死亡(战场)。

电影《沉静如海》

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Vercors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法国老人和他的孙女Jeanne平静的生活被二战德军对法国的侵占打破,Jeanne也在参与法国地下反抗德军的组织活动,但渐渐地敌对双方的年轻男女间的情感有了变化的故事

轻轻弹奏的曲子从钢琴键下缓缓溢出,似溪水般清澈而宁静,徐徐诉说,似恋人在耳边轻轻低语,又点名主题为后面的故事展开铺垫沉静如水,情深似海

女主从德国军官男主强入住家后,就不再弹奏钢琴,每到晚上,爷爷,孙女(女主)在卧室,男主总是会从门口打招呼,虽然老人和女孩从来只是沉默以对,因为他们的国家是敌对的状态。所以男主总是在老人和女孩面前独白

电影里有个情节:

女主在晚上无意中发现了同胞在男主的汽车上安装炸弹,她既不想同胞的事被发现又不想看到男主失去生命。焦虑不安,心急如焚的跑到男主门口想去扣响房门告诉真相,却又缩回了手,翻江倒海的内心使她昼夜不宁守了一夜。天亮后被汽车的开门声惊醒,时间紧迫,男主开始走下楼梯,像门口走去,外面的汽车就是死门。霎时凌乱的音乐声响起,男主的脚步被拉回被吸引而停留转身。女主焦急慌乱的眼神里让男主诧异不解,音乐暂停,眼神中蓄满泪水透露着无尽的耽忧。第一次正视着彼此的眼睛,男主迷惑的眼睛正转身,突然窗外爆炸声响起,男主转身回头的恍然大悟。明白了女主是在用杂乱弹奏的音乐在挽留他的生命。

还有从始至终两人的台词交流就只有一句,女主跑出去,面对男主说了一句

是道别,是祝福,是不舍,是原谅(他德军身份),也是爱意的表达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没有国与国之间敌对的身份,这回是一对两情相悦的恋人,爱人,然而面临战乱,私人的感情只能藏在深海里一样,波涛汹涌却也只能平静如水

既已许国,难再许卿

天花板级的战争爱情电影——《沉静如海》

推荐电影《沉静如海 Le silence de la mer》

这是一部2004年公映的二战电影。

爷爷与孙女(钢琴教师)Jeanne平静地生活在法国的小镇上。

二战的到来,他们的房子被军队征用,并安排给德国军官Werner居住。他们一直对这个敌军的军官非常冷漠,尤其是女主Jeanne,她从来不和军官说话,即使是在他向他们礼貌地问好。

没想到,英俊有礼的年轻军官在一天夜晚回家的时候,不自觉地自言自语与爷孙俩谈论起自己的家、以前的生活、音乐等,还透露出他纳粹军服下隐秘的内心世界。

一日,Jeanne发现军官坐的汽车底部被安装了炸弹。她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救军官,不得不弹奏一曲巴赫的钢琴曲,Werner很惊讶女主一早弹奏他喜欢的曲子,但曲子是那么急促。

军官Werner从音乐中发现了异样,驻足聆听,也耽误了出发的时间……当Werner听到门口的一声巨响,这才明白为什么女主要选择在一早弹奏这首曲子。。。。。。

此时,两个来自敌对双方的年轻男女间早已暗生情愫。

这部片子,因为战争与家国仇恨,女主之前一直没有和男主说过任何一句话,知道影片最后男主要赴俄国前线时,才向男主说了第一句、也是唯一一句话:“永别了!”

眼泪早已湿透女主的脸颊,战争的残酷与人生的离别无处不在,这一切就如沉静的大海,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内里早就波涛汹涌,早就隐藏着神秘……

本片根据法国作家Vercors写于1941的同名小说改编,极好,推荐。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