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董竹君子的五个女的介绍-董竹君子的五个女的介绍是什么

董竹君子的五个女的介绍-董竹君子的五个女的介绍是什么

发布: 更新时间:2023-03-04 11:47:12

本文目录一览:

  • 1、传奇女性创业家
  • 2、在前夫的讥讽中,董竹君带着4个女儿离婚,不久后名震上海滩,她做了什么?
  • 3、董竹君子的五个女们现状(董竹君子女为何多定居美国)
  • 4、董竹君的董竹君的生平介绍_董竹君女儿
  • 5、从青楼女子到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是如何叙写人生传奇的?

传奇女性创业家

市场机会对于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无论对于初次创业者还是二次创业者,能不能找到产品市场更是直接决定了创业企业的生死。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奇女性创业家相关 文章 。

案例1:一位自强女性的创业传奇

丈夫和儿女都是国家干部,她却放弃安逸的生活,白手起家,备受艰辛,十年赚得千万身价。如今,她的公司所研制生产的电力配件产品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屡见不鲜,并打入国际市场;她与北京供变电设备公司共同投资1.5亿元兴建的河南兰兴电力机械有限公司目前生意红火。

她就是河南兰兴电力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焦作市人大代表、温县政协委员王素兰。

她的创业风雨路

如果你到温县的“聚宝盆”——温县工业集聚区,首先看到的是引人瞩目的“1号种子”企业——河南兰兴电力机械有限公司。它是从事设计、生产、销售、租赁、维修、线路施工机具的专业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力线路施工设备开发制造基地。王素兰做梦也没有想到,做了30年普通钳工下岗后竟会走上创业路,一路风雨艰辛之后,走出今天的宽广大道——从最初的小作坊到今天亿元企业。

家里的钱越来越少

上世纪80年代末,没上过学的王素兰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一名普通钳工;丈夫时任另一家国有企业厂长,生性耿直,廉洁奉公。因为上有双方父母,下有几个孩子,夫妻俩辛辛苦苦二十载积蓄却极少。1986年,王素兰所在厂要建职工家属房,拿到指标的王素兰面对2000元预交房款发愁了:到哪儿去筹集那么多钱?看着妻子愁眉不展,丈夫心疼地劝她:“这房咱不要吧,儿女大了要办喜事,老人们又快到了花钱的时候……”王素兰半天无语。是啊,老小都等着要钱花,可儿子结婚没房也不行啊!

事有凑巧,几天后,王素兰去看望一位朋友,闲谈中得知她在家加工口罩,1个月下来能赚100多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素兰留心琢磨着摊在桌上裁好的口罩,一回到家,她顾不得做饭就比划着照做,心灵手巧的她一会儿就做好一个。加工口罩赚钱!第二天,说干就干的王素兰随即到批发市场买来材料,白天上班,晚上在家里熬夜加工口罩。1个月后,数着卖口罩赚来的200多元钱,王素兰兴奋地对家人说:“咱盖房有门了!”

几年后,王素兰用加工口罩赚来的钱为儿子挑了块廉价地皮建了新居。其中有块1.3分地的斜角。王素兰把这1.3分地留下来作空地,其余用来盖房。谁料,就在房子快建好时,她的脚因一次工伤被砸成了骨折。

王素兰勉强在家歇了几十天便重返岗位,可只站了半天一条腿便肿得厉害。在家里人百般相劝下,16岁就参加工作的王素兰含泪办理了工伤退休手续。加工口罩活也停了下来。她乐于助人在厂里出了名。尽管退休在家,仍不时有亲戚朋友上门央求她做些机械加工活儿。时间一久,身体康复后无所事事的她又不甘心几十年钳工手艺荒废,便在家里1.3分空地上搭了间机件加工小作坊,整天替人加工机件,一个月竟有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收入。赚来的钱被王素兰全部用于购买设备,她还不时向丈夫、儿女伸手借款。每次借款,她对丈夫信誓旦旦:“不出三个月,100元一定还你!”可从不能兑现。看丈夫缩紧了“银根”,王素兰无奈向儿女们求援,索要“小费”用于发展自己的事业。丈夫对儿女们说:“你妈把家倒腾空了,以后,给她的生活费不能超过20块钱!”

因王素兰制作的机件价格低、质量好,找上门的客户越来越多。设备投入大,小作坊更拥挤,家里的钱却越来越少。

她的名气越来越大

偶然一次机会,在某公司当采购员的一个温县老乡让王素兰加工一批油泵配件。看对方应允的价钱可观,王素兰没日没夜加工了几个月,货顺利发过去了,对方却几次以价格下跌为借口将货款一拖再拖。最后对方竟将最初的每台160元降到60元,因为没有周转资金,王素兰只得忍痛答应。然而,几次催款却仍未果。王素兰一气之下只身千里迢迢摸到该公司仓库,一眼看到了自己生产的配件。当得知配件每只购进价格160元时,她拿着随身携带的配件找到公司负责人说:“我能生产这样的产品,价格却比你们低得多。”对方不屑地说:“个人生产的产品我们不敢要。”王素兰笑了笑说:“其实你们花大价钱买来的就是我的产品……”

几经曲折,这批配件货款最终全部收回。这件事让王素兰得到一个启示,要赚回更多的利润必须找市场。

王素兰决定忍痛先关闭小作坊,往外跑市场。丈夫和儿女反对了:“在小县城,一年能赚1万就是高收入,你都50多岁了,还指望能成啥气候。”要强的王素兰花了10块钱买了张塑料布上路了。北京、上海……全国大中小城市大大小小的企业,没出过远门的王素兰挨门 拜访 ,索要名片。她白天啃着干馍马不停蹄找市场,为省下1元钱徒步几公里,晚上铺上塑料布在火车站打地铺,日夜兼程,几天时间就转遍整个东北。酷暑严冬,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火车站留下她风尘仆仆的身影。3年的 市场调查 ,让王素兰尝遍了创业艰辛。但汗水和泪水却为她叩开了市场。一些厂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了王素兰利润极低的订单。活忙不过来,她又招来几名下岗工人一起干。作坊太小了,她又租了临路的空地建起了工厂。要做事先做人,没什么 文化 的王素兰始终认得这个理儿。一次,一家企业急需加工一批配件,王素兰刚接过订单又恰逢原材料上涨。当她如期送货时,对方感激之余提出要为产品补差价,被王素兰婉言谢绝了。靠着诚实守信,许多厂家主动和她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王素兰的工厂赚钱甚微,名气却越来越大,眼界越来越宽。她把目光由单一的模具加工开始投向生产电力线路配件设备,企业正式命名为温县电力机械配件厂。一次,温县一家企业到南方一批发市场购买电力配件设备,对方惊讶地说:“你们温县不是有个王老太吗?我们都是从她的厂里购买的产品……”

她的心气越来越高

王素兰的心气更高了,她还想研制生产自己的主打产品,但选什么产品,她心里没底。

1990年,河南送变电公司的一位客户找到王素兰,原来3年前他让人着手研制的配件迟迟未成功。王素兰只用了1个多月就研制成功了。对方感激之余,诚心建议她生产一种市场热销的钢丝绳。经过市场调查,全国生产这种钢丝绳的厂家极少,利润可观。但一台法国进口的钢丝绳生产设备要价就是上百万元。王素兰决定自己研制生产设备。丈夫笑她异想天开,她淡然一笑,跑到省城请教专家。几个月苦苦研究,王素兰只花了几万元就研制了出质量相当的设备,并且一次性试生产成功,产品一上市就有人上门订货。一次,一位外地客户愿意花几十万元买下设备,被她一口拒绝。出卖设备就等于出卖了市场,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的王素兰已有了自己的生意经。

1991年,王素兰的配件厂开始对全国各地批量生产,送货又成难题。王素兰挤出5000元买了辆二手货车,也让她经历了半夜抛锚、红绿灯前意外熄火等无数尴尬。在送货途经安徽铜陵市时,货车刹车失灵,意外闯进路旁刚收割过的稻田。当地人索要赔偿,急等送货的王素兰挨家挨户赔钱。折腾到半夜,货车终于被放行了。可半路却发现混乱中有人偷去了车厢里装有旅费、证件、客户联系簿的公文包,那可是命根子啊!王素兰含泪让司机调转车头回村哀求,最终找到了只剩证件的包。

多少次疲惫不堪地蹲在滴水的屋檐下打盹,王素兰不记得了,可她的 故事 却被业界传为佳话。

创业路越走越宽,就在王素兰正为厂地太小发愁时,机遇出现了:离自己工厂不远的一个县办木器厂要公开进行拍卖。要还是不要?王素兰举棋不定:自己已经58岁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深知妻子心思的丈夫鼓励她:“想往大处干就干吧,我们全家人都支持你。”

就这样,靠着银行贷款,王素兰120万元买下了县办木器厂。她又有了新的目标:将电力配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时间已是1998年。王素兰先后自行研制生产了 编织 机、离心浇铸机等电力配件生产设备,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资金近百万元。而王素兰的身价此时已达数千万。

王素兰的公司已驶入发展快车道,集纳了多名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后有100多名下岗工人在此就业,公司也因此被当地政府授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和“下岗再就业先进单位”。王素兰把职工看作朋友和家人,谁家有红白喜事,谁家有困难,她总是亲自登门探望。公司一位老师傅的孩子得了重病,王素兰为其送去1万元钱解难。老师傅感激得老泪纵横。而王素兰却真诚地说:“钱是用来为人服务的,人哪能光为钱活着呀!”就是这种心态,几年来,她先后多次投身公益事业。闻听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她捐了几十万元爱心款。

短短几年时间,王素兰先后开发了纺织型防扭钢丝绳、系列液压牵引机、液压张力机、系列MC尼龙滑车、光缆滑车、钢丝绳线盘等十多种输配电线路施工设备,产品质量达到SD165-87/DL/T685-1999/DL/T875-2004等国家电力行业相关标准要求,并经国家电力建设研究所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合格,2003年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阳淮线、洛郑线、龙政线等“西电东送工程”和“农网、城网改造工程”输配电线路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二滩工程、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电网建设和农网、城网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公司的长足发展,2004年,王素兰又作出决定,和北京供变电设备公司共同投资1.5亿元,在温县工业集聚区1号地兴建河南兰兴电力机械有限公司,实施系列成套输变电工程施工设备项目,工程分两期实施。目前,该公司占地面积达2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总资产达1.3亿元。拥有全自动防扭钢丝绳编织机30台,MC尼龙滑轮浇铸机6台,机加工及试验检测设备180多台(套),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牵张设备试验检测维修中心。企业连续多年被授予“诚信企业”“质量信得过单位”“纳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王素兰成功了。她这样 总结 走过的路:每一步都洒着眼泪。王素兰的创业传奇感动了人们,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她作为焦作市人大代表,温县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投身公益事业,在社会上树起了良好的口碑。

案例2:民国传奇女企业家董竹君

她叫董竹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她曾是民国初年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的夫人,又是中国第一代女企业家,闻名全国的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

1919年至1929年期间,董竹君先后在成都少城将军街、东胜街生活过十年时间。

离开青楼 嫁给四川省副都督

董竹君是上海人,生于1900年。在她13岁时,因家道贫寒,被父亲典当到青楼作“小先生”,就是只卖唱不卖身。她天生丽质,美艳清纯,不久就小有名气。1914年,董竹君不甘心这样的生活,一心想逃出虎口。不久她结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夏之时经常来这里坐坐,听董竹君弹唱。接触多了,相互产生了感情。

此时,夏之时的包办婚姻的夫人因肺病而去世,夏提出要帮助董竹君重新走上新的生活的想法,董竹君自是欢喜,她对已是四川省副都督的夏之时提出三个条件:1、不做小老婆;2、结婚后送到日本求学;3、将来从日本读书回来,组织一个好的家庭,你管国家大事,我当你的内助。夏全部应允。

在夏之时的安排下,董竹君离开了青楼。她15岁和夏结婚。婚后几天,董竹君就随丈夫去了日本。到了日本,董竹君开始补习日文。一年后,大女儿国琼出世了。那时夏之时忙于事务,顾不上照顾家庭,董竹君又要学习,又要带孩子,日子过得十分忙绿。在孩子3岁的时候,夏之时随着时局的需要,带着妻女回到四川合江老家。老家是个封建大家庭,各种旧式礼仪很多,而且人多复杂,对这个留洋的新式女人看不惯,董竹君在老家过得非常压抑、心情忧郁。

安居少城 夫妻俩日子很闲适

1919年,董竹君终于可以摆脱纷繁的大家庭了。她随夏之时迁居到了成都。在成都,他们先租赁将军街(当时还叫猫猫巷)一座小独院居住,后觉得将军街的房屋比较狭窄,就出资一万元(当时货币),向一位富绅买进了东胜街一个大院子,将将军街的院子栽菜、养猪、养马。

东胜街大院住宅,占地约三亩,大小房屋二十多间,是一座四进院。那时的将军街并无几家人家,街上翠柏成行,美不胜收。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董竹君常常在这两条街上散步,心中好不快活。

董竹君很喜欢法国女人的开朗、潇洒。她打听到成都平安桥有座法国修道院,亲自前往联系,请院里的法国修女教自己法语。修女很喜欢这位聪明的中国女人,每次董竹君去学习都认真、耐心地教授。

这时的夏之时因时局不稳定,下野不从政了,他天天在家栽花种竹、养鸟养马。董竹君每天从法国修道院学习法文回来,有时候在院子里复习功课,有时候帮助丈夫剪剪枝叶、修修花草。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过了两年,董竹君正打算赴法 留学 时,怀孕了。生孩子后,一时脱不开身,只好放弃了到法国留学的愿望。夏之时后来在包家巷租房创办了锦江公学,每天忙自己的事情。

不久锦江公学因兵荒马乱停学了,家里一时收入减少,夏之时在1922年,将东胜街这座大院子以二万八千元的价格出售给杨森部下。他们全家又搬回重新翻建的将军街居住。以卖房子的钱,在梓潼桥、新华街购进和新建共一百多间店铺出租,供全家开支。

为了翻新将军街的住宅,夏之时和董竹君都亲自过问,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设计并反复修改,院内的一瓦一屋、一花一树都倾注了她的心血。

房子建好董竹君搬过来后,对房子很是满意。在将军街寓所,董竹君在这里生下了女儿国璋、儿子大明。

突患疾病 被都督母亲所救

生女儿国璋时,还有一段惊险的故事。1922年夏初,董竹君突然卧床不起,经中西医治疗数月不见成效。全家人都愁容满面,亲友们都认为这是干血痨病,命在旦夕。这件事被成都都督尹昌衡的母亲知道了,尹母懂一点医术,就乘坐轿子看望董竹君,一诊脉尹母说,什么干血痨病,是怀孕了,因连生二胎(国琇、国瑛),加上家务劳累,是血亏、胎儿不能正常生长,只要连服安胎药、增加营养、补血调理,是可以保胎的。按照老人的嘱咐,董竹君连服药物两个多月,果然有了怀孕的迹象,足月后生下了女儿国璋。

生儿子大明,也有一段故事。1926年旧历正月初五,是董竹君的生日前晚,亲友们都来祝贺,宾客吃完宴席后又继续打牌。董竹君已经临产,不能陪客人玩耍,但又不能扫客人的兴,就一个人悄悄乘轿子来到四圣祠英国人办的医院,住了进去。第二天一早,家里人不见董竹君,急坏了,夏之时赶紧派人到处寻找,还好梅香丫头在四圣祠医院找到了董竹君,一家人才放心下来。过了一天的早上,儿子大明出生了,这是董竹君生了四个女儿后,才有了一个儿子,全家人都爱如宝贝,异常高兴。夏之时给孩子取名“大明”是按照排行取名,乳名为“和尚”,意思是祝愿孩子无灾难。

胸怀大志 沪上创办知名企业

董竹君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她常常到祠堂街一个新开的书店订购新书和报刊,接受到新的思想和 教育 。她想开办一个女子织袜厂,招收女工,帮助女人走向社会。于是,她计划并实施将后院的马厩、猪圈全部拆除,在院子里修了几间厂房,买了几台织袜机,办起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厂门设在东胜街。附近住的女子都纷纷报名,一时生产火红。

这家女子织袜厂在成都是第一家,当时董竹君家的客人都赞扬道:你们家里前面是朗朗读书声,后面是唧唧的织机声,真是了不起的家庭。

1926年,董竹君在隔街的桂花巷租房创办“飞鹰黄包车公司”,从上海接来父母帮助经营。

董竹君的父母每天起早睡晚,从不怠慢。董竹君也是每天天麻麻亮就起床到公司,把板凳放在门口,站在板凳上高声给黄包车夫讲话,教导他们怎样注意出汗后不要着凉,避免生病,对待顾客要客气热情,车身保持干净……

当时,董竹君这家公司的管理学习了国外的一些 经验 ,公司车租低,车子的 修理 费、车夫的制服费都由公司出钱,车夫得病、受伤,也由公司负担医药费,有时车夫付不出租车费,还可以减免或分期付清。因此,车夫都愿意拉“飞鹰”的车子,公司的生意很是兴隆。

可好景不长,1929年春,四川局势混乱,各路军队招兵买马、扩充势力,设立造币厂,造成币值贬值,百业萧条,人心惶惶。董竹君痛下决心,关闭了这两家公司和工厂。

不久,因丈夫夏之时在上海,董竹君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也要回上海去,她告别了成都、告别了居住十年的将军街、东胜街,带着双亲、子女回上海去了。

在前夫的讥讽中,董竹君带着4个女儿离婚,不久后名震上海滩,她做了什么?

你是否能将“青楼女子”“总督夫人”“女企业家”联系在一起?这三个天差地别的身份,都是出自同一个人身上。

这样的女子,可谓称得上是奇女子。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董竹君。

家贫被迫进入青楼 为爱和尊严勇敢出逃

董竹君人生的第一次转折,是遇到她的前夫夏之时。

那时的董竹君,风姿绰约,面若桃花,眉似远山,无奈家境贫寒,被母亲抵押给了青楼做“清官人”。

只卖艺不卖身,她凭借姣好的容貌和婉转的歌喉,一天连唱56场,一举成为了青楼的头牌花旦。

她和前夫夏之时,就是在青楼相识。那时夏之时是革命党人,意气风发,谈吐不凡。

无论是他痛批当时腐朽封建的社会,还是他大谈改革图强,振兴中华的样子,都在董竹君心里泛起涟漪。

郎才女貌,一眼万年便是天雷勾了地火,二人便以心相许。

夏之时提出要为她赎身,可是董竹君拒绝了她自尊心极强的董竹君认为,一旦夏之时花钱把她从妓院中赎买出来,她和夏之时在本质上就不是平等的关系,她变成了他的附属品。

这是董竹君第一次对爱情中的平等有了认识。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董竹君斟酌再三,最终决定冒险从青楼逃跑。

这一举动,不仅使董竹君逃离了青楼,更是让她和过去那个卑微贫穷的自己彻底告别。董竹君的人生,开始变化了。

摇身一变成总督府人 赴日本求学扩展视野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封建帝制被彻底推翻。夏之时出任重庆总督,曾是青楼女子的董竹君,也成为了总督夫人这样有头有脸的人物。

但在那个极其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夏之时的母亲在开始时极其厌恶董竹君,认为她做家中的媳妇实在是丢了夏家的脸面。

可董竹君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勤奋的操持家业,一家老小被她打理的井井有条。就连曾经不喜欢她的婆婆,也不禁对她刮目相看。

董竹君的性格刚强,无论做什么事情,要不不开始,开始做就力求做到最好。在青楼能唱成头牌花旦,当儿媳妇也一定要争得家人的喜欢。

这样刚强的性格,为董竹君后来的一系列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久之后,夏之时便辞掉了总督的职位,带着董竹君前往日本留学。这是董竹君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在日本,董竹君进入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她读书用功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因为她美丽的容貌,经常被学校的男生搭讪。

夏之时知道知道后,很是生气,便提出让董竹君回家来,为她寻找家教。董竹君争执不过丈夫,只好同意。

董竹君觉得不管怎样,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自己必须要完成学业,成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在日本的那段时间,董竹君充实且快乐,而她和夏之时也在那里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那时的董竹君是幸福的,虽然丈夫有些极端的控制欲和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偶尔让她透不过气,但她仍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望。

丈夫性情大变 夫妻反目恩断义绝

夏之时是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呢?董竹君想应该是夏之时引导的革命活动产生变故,他不得不离开日本,临走前他给了董竹君一把手枪。

对她说:“这把枪一是让你用来防身,二是如果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情,你就要用它结束自己的生命!”

听了这番话,董竹君的心一颤,她感到丈夫还是把她看作自己的附属品。他们在婚姻里只是表面看上去相敬如宾,但实质上根本没有平等可言。

后来,当夫妻二人再相见时,夏之时的革命活动失败,丢了自己的官职,他从此萎靡不振,甚至还染上了鸦片。

董竹君觉得一切都变了,自己也要为自己,为她的孩子做出改变,她向夏之时提出了离婚。

在签订离婚协议时,董竹君只提出了两个条件:一,夏之时不能断决女儿们的抚养费二,如果自己突遇变故,他要将女儿们抚养成人,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夏之时对她的要求不屑一顾,甚至还笑她愚蠢。

因为夏之时觉得,女孩子根本不需要读书,只要学会操持家务,到年纪顺利出嫁就好。

他之前就对董竹君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费大把钱财的做法十分不满,这下更是对董竹君不屑一顾。

但这些在董竹君眼里都没有成为困难,前夫不提供抚养费,她就想办法自己赚。在日本读书的那段时间,董竹君意识到女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女孩,只有自己给予自己尊严,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在社会立足,追求平等的爱情。

创业名震上海 成为世纪传奇女性

离婚后,董竹君在朋友的帮助下,先开办了小规模的纱管厂,还召回了一万元的股资。但在1932年厂子被炸毁。

董竹君越挫越勇,后来她到处借钱,典当自己的首饰,开办了锦川菜馆。这家饭店可谓是上海滩的名楼。

当年许多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是那里的常客,就连那个时期的军政要员也常常出现在这里。著名演员卓别林到访中国时,还在这里品尝过中国味道。

董竹君性子里不服输的劲让她对待任何事情都格外的认真,干一行爱一行,不仅爱还要把它做到最好。

这样的品质可能也是成功人士身上的共同特点。

新中国解放后,董竹君将自己在上海打拼多年攒下的积蓄,自己的住宅全部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自己只留了一副字画和文房四宝。

或许只有董竹君这样的女人才能称得上传奇。她身上既有商人的精明能干,又有文人的高洁品质,还有革命志士的坚韧不拔。

她被人们评价为为中国最早一代的女权主义推崇者,她一生都在为自己,为女儿争取该属于她们的尊严和骨气。

“我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 只是对爱有了一点遗憾”这是董竹君要求刻在自己墓碑上的一句话。

回顾她的人生,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无论是年幼时家境贫寒,还是之后的商海浮沉都没让她有半分怨言,但唯一让她遗憾的可能就是与夏之时那段奋不顾身的爱情。

爱情之花最终没能将结出果实,曾经白头偕老的誓言也变得模糊不清了,这个中滋味,也许只有董竹君自己懂得。

董竹君子的五个女们现状(董竹君子女为何多定居美国)

1981年正月初,年81岁的董竹君悠闲地坐在她位于北京东城那座僻静小院的藤椅上。此时的她已早已白发苍苍,她脸上的皮肤虽然还保持着红润,但眼角如刀刻的皱纹却清楚地告知世人:这是一个年已耄耋且饱经风霜的老人。

此时的北京虽然树木都已焕绿意,可终究还有些寒意,所以董竹君的身上还盖着一件厚薄适宜的小毯子。这条毯子和她坐着的藤椅一样,都已经有些年头了。但她就是喜欢这些熟悉的物件,大约是年纪越大人便越恋旧的缘故吧。

当阳光照到董竹君身上时,她下意识地抬眼看了看自己的院子,这个院子在她的打理下早已树木葱郁,那棵苍劲的老柳立在院子的东北角,此刻正随风轻灵地微摆动着。“春天来了,又一个春天!”董竹君看着老柳道。

这几日,董竹君的心情一直都出奇地好,这不仅仅因为春天到了,还因为改革开放的发展状态已越来越好。前不久,她还作出了前往美国看望几个子女的决定。

这趟美国行,是董竹君计划很久了的,她的四个女儿里有三个,即国琼、国绣、国璋都因种种原因陆续定居了美国。当初,董竹君让四个女儿留学美国,本意是让她们学成后为国做贡献,可因为国内政局动荡和他们婚姻的关系,她们中竟只有国瑛一人因工作关系往返中美之间。也只有她能和儿子大明经常来照顾一下她这个老母亲,这个结果是董竹君不想要却不得不接受的。

董竹君和五个子女

因为女儿们都在国外的缘故,董竹君晚年经常是孤独的,闲暇时她也总掉进往日的回忆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孩子们的想念也日深。好在,改革开放后,她终于可以出国去和女儿们团聚了。想到这儿, 董竹君眼眶不自主地就红了。

除了定居国外这点,董竹君对自己的子女几乎是没有任何不满的。他们如今也都不需要她操心,她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初带她们出来时的理想了:她们都被她培养成了双脚独立的新女性。

夏国琼成为了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夏国瑛早年曾在母亲影响下参与抗日战争成为革命家,后来她还牵头创办了解放军教育电影制片厂,后被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夏国璋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国家最高单位任英文法律翻译。后因种种原因不得已侨居美国洛杉矶,并任该市图书馆馆长,后一直在此工作和研究文物……

董竹君的每一个孩子,都如她所愿成了真正的人才。孩子们的成功总令晚年董竹君欣慰不已,每每思及她们的现状,她心里也总免不了暗自庆幸,庆幸自己当初离婚带着她们走出四川走到了上海。

董竹君之所以庆幸,是因为当年,她若稍有意志不坚定便会屈从丈夫,一旦屈从,那么她的四个女儿的命运便也将和当时千千万万的封建女性一样:不能接受教育,早早嫁人,一辈子围着男人打转且没有任何尊严。

董竹君是幸运的,她的幸运不仅在于她后来的选择,还在于她是那个年代里能被送进学堂念书接受教育的为数不多的女子。她一直以为,若不是父母送她念了六年学,她被卖到青楼后,绝不会想法逃出青楼嫁给夏之时并得到在日本留学的机会。

是教育改变了她,所以,董竹君生下四个女儿后也暗暗下决心要想办法让她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她知道,只有如此她们的双脚才能独立,她们的人生也才能握在自己手里。

可董竹君想让女儿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在封建军阀出身的丈夫夏之时眼里简直是“荒谬”的。所以,当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赶到上海时,夏之时歇斯底里地对她吼道:“上学,上学,女孩子家的上什么狗屁学,跟我学几年就什么都会了。”

夏之时以他一贯的大男子做派强烈要求董竹君将四个女儿全部送回四川老家,在董竹君的争取下,曾任四川督军的夏之时才勉强同意让大女儿夏国琼留下考取音乐学院。

这一年是1929年,此时距离董竹君与夏之时结婚已经整整14年了。这14年的时间里,董竹君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新思想洗礼后慢慢与丈夫有了观念上的冲突,但为了这份难得的爱情和孩子们考虑,她一直忍受着夏之时。不管他是因为脾气暴躁对她打骂,还是他出于成见侮辱她的父母,她都忍下了。她甚至寄希望于通过忍耐换取她一直努力争取的“尊严”。

所以,那一次,面对丈夫的强势,董竹君决定再次选择妥协。她决定把国琼留在上海,自己带着三个女儿回到四川老家去。

董竹君绝没想到的是,旧的矛盾未解决,新的矛盾再次涌现。就在董竹君已经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带着三个女儿回老家的当天,夏国琼和寄居在家里的文兴哲在洗手间刷牙时一阵打闹嬉笑。这原本是两个十几岁孩子间的天真玩乐,可封建思想严重的夏之时见了竟恼怒地一把把国琼揪出来扔到了卧室。

文兴哲惊讶的表情还未卸掉、张着的嘴还未合拢,夏之时立马又喝令夏国琼跪下。时年才年仅12岁的夏国琼还未来得及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时,竟又被夏之时机械地按住跪下了。

董竹君与夏国琼

“男女授受不亲,这样的道理你都不懂吗!上过的学读过的书都哪里去了!跟一个男孩子在洗手间挤来挤去,你的羞耻都到哪里去了!丢人现眼!出去别说是我夏之时的女儿!”夏之时怒目圆瞪地吼叫道。

而在一旁的夏国君则不时地戳妹妹几下,帮督军叔叔说点话。紧接着,夏之时还指着地上的剪刀和绳子对国琼骂到:“我叫你不要听你母亲的话,你偏不听!你给我去死!这两样东西你自己选一样!”

听到喊骂声的董竹君刚好从外头回来,闻声跑来后,她赶紧抱住女儿。夏国琼投进妈妈怀里后才“哇”地一声吓得哭出来,在妈妈怀里不断地颤栗。夏之时见董竹君那拼死护女儿的架势,只得和夏国君怏怏走了。

董竹君从这次事件后清楚地意识到:她绝不能把女儿单独留在夏之时身边。

这件事后不久的另一件事让董竹君下定了离开夏之时的决心。因为国琼老师的一封信夏之时动手打了她并且拿着菜刀砍她,那一次,她是真的心寒了,她知道,若不是那两个侄子凑巧撞见了:她很可能就此死在夏之时的手里了。

那次事故后,董竹君跑去表兄那住了很久,那也是她第一次想到离婚。她知道:自己那个温柔、进步的丈夫已经死了,取而代之的只有这因官场失意后将怒气发泄到妻女身上的夏之时。

下定决心和丈夫离婚后,在劝和人李肇甫的说服下,董竹君决定暂不离婚而与夏之时谈最后一次。

约谈那天,董竹君带上了四个女儿,当她与夏之时坐在法国公园(今天的复兴公园)时,四个孩子在不远处嬉闹着。若是旁人看去绝会以为这是恩爱的一家六口,可实际呢,他们这次出来是来最后约谈的。

执意离婚的董竹君知道,夏之时这次一定会试图用感情来打动她以让她回心转意。果然,夏之时为了挽回她开始喋喋不休地向她诉说起他们往日的种种好来,他还告诉董竹君自己很后悔之前的冲动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当日,董竹君心里是摇摆的,她在过往的美好回忆里摇摆,也在夏之时给过他的恩情里摇摆。可当她将目光落到远处随风摇摆的杨柳上时,她开始问自己:“董竹君啊董竹君,你怎么不能在风中定下来呢?即便是看似柔弱的杨柳,它实际也有自己的定力,可你的定力呢?”

董竹君暗暗告诉自己:“要有定力,要克制自己的感情,要不为所动,要坚决。”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后,董竹君的眼神终于慢慢坚定起来了,待夏之时说完后她镇定地道:“之时,爱情和婚姻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所谓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可我们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这样了。我知道,你有恩于我,我一直心存感激。但是感激不能支撑爱情和婚姻。”

说到这儿,董竹君下意识地将眼睛看向丈夫,顿了一下后她决绝地看着他的眼睛道:“之时,长痛不如短痛。我说过,我们要分手了。”

夏之时听完立马气急败坏永远地威胁她道:“你有没有想过,跟我分手就意味着你将永远失去你唯一的儿子大明!况且,你一个人带着四个女儿在上海你预备怎么活下去?还有,你的父母也那样贫穷,我告诉你,离了我夏之时,你要是能在上海带着几个孩子活下去,我就在我的手掌上煎鱼给你吃!”

夏之时对董竹君的轻蔑让她气愤之极,她挺直腰杆提高了嗓门决绝道:“好,我就等着吃你夏之时在手掌上给我煎的鱼!”

董竹君的这次决绝让她终获得了自由,签下相关分手协议后,董竹君便带着几个孩子搬到了自己二叔的房子里。好心的二叔专门给董竹君母女匀出了一间房子,迁居那天晚上,董竹君觉得轻松极了,她吃了两大碗饭和好几块二阿姐给她做的红烧肉。唯一的遗憾只有一个,那就是她搬走前没能见上过继给了三房的儿子大明。

董竹君四代同堂照(后立者为儿子及重孙女锦华)

此后董竹君和女儿们的生活一下子跌落了谷底,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们一直靠典当东西维持生计。夏之时一直未按承诺给过她们一分钱,她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想让董竹君后悔。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夏之时的冷漠只能越发强化她求生的本能。

作为单独带着四个女儿的母亲,董竹君一开始便知道在教育上她面临的难题比谁都大。为了尽量减少离婚对孩子们的伤害并教育好子女,明智的董竹君坚持离婚不离爱:她不仅从不在女儿们面前说她们父亲的坏话,还总是告诉她们父亲对她们的爱和天下的父亲一样的。

孩子的记忆从来可以被重新设置,这便和人总记好或者总记坏是一般道理,时间久了,没被强化记忆的那部分坏的、好的都将被磨灭。随着董竹君经常性地在孩子们面前说夏之时好话,这个原本在女儿心目中只知道责骂她们且重男轻女的父亲,甚至慢慢开始高大起来。

与此同时,董竹君努力坚持做到第二点:挣钱供孩子们读最好的学校。这样一来,孩子们因为单亲家庭只一人维持经济所受的影响便被降到了最低。孩子们上学期间,为了让她们穿着体面,她经常动手买布给她们做新衣裳。所以,即便她们的经济状况一直不景气,可在学校里她们都是极其体面的孩子。

董竹君为较少离婚对孩子们伤害同时教育好子女做的第三点便是:尽可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爱。董竹君一面努力工作养家一面各种花心思给孩子们爱的惊喜。有时候,是孩子们起床时床边的一个精致小礼物,有时候,是一个绣着她们名字和她们喜欢花朵的手帕,有时候是她们想要却一直没有得到的小玩偶。

董竹君的用心,让孩子们心里充满了爱。爱,从来是子女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养分,在这种养分里被滋养好的孩子,多半会通过这爱获取“爱的能力”,而这爱的能力,便是未来她们获取幸福的最重要能力。

在爱里浸润着的四个小姑娘在母亲的用心教育和影响下一天天长大,为了让她们爱上学习,董竹君还经常去报刊亭和书摊给她们买书报看,有时间时,董竹君还会亲自带她们读书。

在努力帮助她们增长学识的同时,董竹君还经常性对她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时候是去看电影,有时候是走在街头看到贫苦大众受外国人欺负时,所以,即便是年纪最小的国璋也在十岁那年便懂得了:她们的读书是为了祖国强大,为了百姓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压。

“真正的教育是身教”,这是董竹君一直以来的重要教育理念。所以,她总努力做好自己,以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影响自己的子女。人说,你想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在董竹君身上完全应验了:董竹君独立、坚强、上进、自尊自爱、敢为天下先,她的四个女儿和儿子也全成了她这般的人才。

董竹君的孩子个个都像极了她,就连面对挫折时的顽强也与她一般无二。董竹君四个女儿里,大女儿夏国琼婚姻不幸,曾在丈夫出轨后被逼离婚。之后的夏国琼虽然沉寂了一阵,却也终在很快的时间里调整了自己并重新站了起来。这种坚强,不正和她们在挫败面前不屈不挠的母亲一般无二么!

想到这儿,董竹君的嘴角不自主地往上扬了扬,孩子们的品行从来是她最自豪的。人都说她创办的锦江饭店是她一生的最伟大杰作,可在她心里,自己的这五个孩子才可真正称得上“杰作”。

当太阳移到董竹君院里的老杨柳树上时,董竹君才想起再过几天就是她82岁的生日了。一想到自己已经很多年不曾和孩子们一起庆生,她心里的酸楚又涌上了心头。“好在过几天,就团聚了!”董竹君眯着眼躺在藤椅上轻轻摇着道。

几天后的正月十五日,董竹君在女儿夏国瑛的陪伴下乘坐飞机抵达美国洛杉矶。董竹君刚刚下飞机后不久,她便在众多美语听到几句母语喊着:“‘妈妈’!‘婆婆’!”董竹君四下环顾后不禁乐开了花:她的二三代子孙们正一个个张开双臂向她跑来。

那天,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抱着董竹君又亲了又亲,董竹君完全沉浸在了欢乐的海洋里。

一个星期后,董竹君的82岁生日宴上,董竹君被邀请到客厅最中间的位置接受子孙们的轮流鞠躬、磕头、生日祝福。

那天的董竹君一直被孩子们簇拥着,她脸上的皱纹因为笑容而被舒展成了一朵朵菊花……

董竹君的董竹君的生平介绍_董竹君女儿

中文名:董竹君

出生地:上海

代表作品:《我的一个世纪》

参考资料:《夏之时和传奇妻子董竹君》《董竹君的前半生》

上海的花园式饭店——锦江饭店,已经接待了10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国家元首或 *** 首脑。而锦江饭店的缔造者董竹君,曾经只不过是个青楼女子。

1900年,董竹君在一个贫寒家庭呱呱坠地,父亲靠拉黄包车为生,母亲给人帮佣贴补家用,一家人经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董竹君年幼的弟弟、妹妹因生病无钱医治而夭折。她13岁那年,父亲病重,一贫如洗的家庭变得步履维艰。万般无奈之下,家人将董竹君送到青楼卖唱,以董竹君三年的青春换得300块大洋。

董竹君面孔清丽,嗓音曼妙,深得客人喜欢。但青楼是个风月场,想要洁身自好谈何容易。她心里只盼著期限一到,马上离开这个鬼地方。可青楼的坑太深,易进难出。像她这样的姑娘,到了可接客的年纪,老鸨根本不会放走她,一心要将她卖出更高的价钱。随着身体开始发育,她终日惶恐不安。

这时,她遇到了夏之时。

夏之时早年留学日本,后回国参加辛亥革命,革命后任北伐军四川总司令。彼时,他24岁,已是一方督军。难得的是,夏之时不嫌弃她的出身,没有对她半点不恭。爱情在夏之时和董竹君之间悄悄盛开。

夏之时对她说,他要赎她,娶她,带她一起去日本。董竹君感动不已,但为了日后不被夏之时看轻,她说要自己想办法离开,不要他出一个铜板。接着她提出了三个要求:不做小老婆;婚后夏之时要带她去日本读书;将来夏之时从事革命,她料理家务。夏之时一一答应。

后来,袁世凯下令悬赏三万元要夏之时的人头,夏之时欲到日本避难。董竹君想方设法逃出妓院,匆忙搭上黄包车,奔他而去。

此后,董竹君跟着夏之时东渡日本,在逃亡日本的途中,二人喜结伉俪。15岁的上海姑娘一跃成为荣耀的督军夫人,以自己的方式赢来了爱情与新的命运。

在日本,夏之时为她请来了老师在家里授课,她用四年时间修完了日本女子高中理科的课程。董竹君与夏之时相依相伴,过著神仙眷侣般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磨难再次降临。

不久,她跟随夏之时回国。那是一个旧式家族,关系庞杂,钩心斗角。她听说,夏之时的前妻就是被妯娌们气出了肺痨而病死的。但是她自有办法。

董竹君先是将从海外带回来的礼物送给家里人,上至老人下至小孩,还有家里的伙计、丫头,一个人都没漏掉。她对长辈恭恭敬敬,对同辈处处忍让,每天从早忙到晚,任劳任怨。她的忍耐与付出很多人都看在眼里,渐渐地,也就无话可说了。但婆婆总是对她百般挑剔。尽管内心忧虑、气愤,董竹君还是努力维护家庭和谐。好在夏之时对她极好,这让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1927年,夏之时的军队被新上任的总司令缴械,夏之时被免去职务,由一个堂堂督军变成了无权无势的闲人。事业上的不顺遂令夏之时愤恨不已。

他不再是那个顶天立地、一心报国的热血青年,而变成了一个自甘堕落、消极自闭的中年男人。可怕的是,他还染上了抽烟、赌博的恶习,以前的新思想全然不见,封建思想占据上风。这一切对于董竹君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灾难。

那些日子,夏之时每回赌钱输了,回家便是一通臭骂,还时时为一些莫须有的事情对她冷嘲热讽,大发脾气。而这些,董竹君都忍着,并且努力地想挽回从前的丈夫,为他搭建书房,让他寻找新的兴趣。

可是,一切都于事无补。夏之时对她没有了当初的温柔体贴,只有责备和奚落。一次夏之时高烧在床,她为他端尿、送饭,不辞劳苦,可只因她跟他的士兵说了几句话,夏之时竟然破口大骂,说她不守妇道。董竹君伤心至极。

董竹君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而夏之时重男轻女,从来不管四个女儿的生活和教育,更不让四个女儿读书。一年,大女儿出痧疹,有生命危险。董竹君心急如焚,丢下家务,整整熬了40个昼夜照顾女儿。夏之时不但全然不关心孩子,还指责她只照顾孩子而把其他家务放下,董竹君忍无可忍,跟夏之时大吵一架。他们的婚姻在一点点变质。

四女儿四岁那年,腰椎患病,导致右腿粗大,需要穿刺抽出脓水。董竹君日夜照顾,心如刀绞。不幸的是,另一个女儿不慎从楼上摔下来,昏迷了好几个小时。两个孩子同时生命垂危,她慌乱不已,四处求医。而夏之时对这一切熟视无睹,不管孩子的死活,照样吃喝玩乐,还嫌董竹君服务自己不周到。

时局动荡,一家人从成都搬到上海,夏之时因为反对孩子们在上海读书,有一天心气不顺,竟把气撒到大女儿身上,给了她一把剪刀和一根绳子,让她自己选一样去死。这一次,董竹君为了孩子,跟夏之时吵得天翻地覆。无意中,夏之时见到了女儿的男钢琴老师写给董竹君的信,便恼羞成怒,对其极尽羞辱。董竹君反驳,却遭来他大打出手。董竹君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还不罢休,后来他竟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追着要砍死她。这一刻,她明白了,继续与他生活下去,连相安无事的平静也难以得到。

她要求离婚,可夏之时不同意,他一直把董竹君看成是他的私有物,认为他把她救出火坑,她没有资格离开。董竹君离家出走,身边带着四个女儿以及年迈的父母。

在他们分居的这段日子,夏之时写信忏悔,想要挽留她。尽管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两位老人在乱世之中生存困难重重,可是她明白,他们15年的夫妻之情早已灰飞烟灭。她坚决要求离婚,为了她自己,还有四个孩子。

战火硝烟的年代,创业谈何容易。好在董竹君很有这方面的头脑,早在从日本回到成都后不久,她就开了一家黄包车公司和一家袜厂,可惜后来去了上海,生意也不好做,便早早收官,这次破釜沉舟的她不得不重新开始。

为了生存,她办了一家小规模的纱管厂,为了股资,她历尽艰辛,还去过菲律宾。可是天不遂人愿,不久,战争爆发,纱管厂被战火毁灭,她辛辛苦苦的努力也付诸东流。不料祸不单行,母亲去世,父亲病重。在一次又一次打击与挫败之下,董竹君咬紧牙关。

一次机缘,她创办了上海锦江饭店。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让她在这里大展拳脚,她把饭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布置得端庄典雅,饭店内汇聚了上海滩最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杜月笙、黄金荣等人,董竹君也成了赫赫有名的大老板。锦江饭店成为之后半个世纪上海最有名的饭店。而这个创立它的女人,参加了革命,并将自己辛苦经营得来的15万美元全部无偿地捐献给国家,连续七届成为政协委员。

董竹君在爱情和婚姻中保持人格独立,不堕落、不依附;遇到生活的艰难不放弃、不埋怨。她在乱世中谋生,亦谋爱,成就自己,也成就传奇。

从青楼女子到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是如何叙写人生传奇的?

人们熟知董竹君,是从她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开始的。后来,金继武导演将她的故事改编成电视剧《世纪人生》,让人们更加真切感受到了董竹君的传奇人生。

董竹君从一个卖唱女华丽转身为成功的女富豪,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优良品质:美丽善良、勤劳坚韧、自强不息、智慧独立……

一、少年家贫,不幸坠青楼。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民窟里,打小就眉清目秀,聪慧活波。但上天是公平的,给了董竹君一副姣好面容的同时,也让她饱尝贫穷的苦涩。父亲是一个黄包车夫,靠力气和运气挣钱。母亲是一个保姆,东家洗衣西家做饭,靠伺候别人来补贴家用。

俗话说“人穷志不短”,穷苦潦倒的生活并未让董竹君的父母鼠目寸光,他们依然节衣缩食地供女儿上了几年私塾,在父亲病重后才迫不得已中断了她的学业。13岁时,父亲的病情急剧加重,终于恶化成伤寒症。陷入绝境的父母决定将她押到青楼卖唱,用她三年的豆蔻年华,换取区区300元的救命钱。

二、幸遇贵人,机智逃魔窟。13岁的董竹君天生丽质,嗓音甜美,很快就在青楼里崭露头角,俘获了一堆粉丝,其中不乏一些商界名流、官场政要和军中大佬。夏之时就是董竹君的仰慕者,身为四川督军的他,对清秀可人的董竹君魂牵梦绕,决意为她赎身。但14岁的董竹君并未感恩戴德,反而平静地对夏之时说:“如若你真心爱我,我会设法逃离此处,不劳你费钱。”

在一个晨熙薇露的早上,董竹君以生病为由,逃离了那个火坑,来到了夏之时的身边,对他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不做小妾;二是带她到日本读书。就这样,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携手远渡重洋,来到日本。董竹君就读于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夏之时专职陪读。不久后,夏之时因国内政治需要和家庭原因,两人不得不回到老家四川。如果董竹君的人生就此开始相夫教子,专职做好督军夫人,那肯定配不上“传奇”二字。但命运注定要她凤凰涅槃,一飞冲天。

三、不甘沉沦,毅然冲樊笼。回到四川的董竹君善待老人,抚养子女,用女性特有的善良和勤劳操持着整个家庭。但由于夏之时在军阀争斗中站错队伍,丢官免职,并由此自暴自弃,吸毒上瘾,家暴频频。即使这样,董竹君依然没有轻言放弃,毕竟夏之时是她自己的选择。但唯独不能让她忍受的是,夏之时嫌弃她所生的四个孩子全是女儿身,还坚决不让女儿们上学,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夏之时还是没有完全读懂和自己朝夕相处了多年的董竹君。她骨子里的坚韧和果敢是与生俱来的。

董竹君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况下,决然地带着四个女儿只身来到上海,她要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来到上海的前几年,董竹君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典当行。为了让四个女儿能上学,有饭吃,她当了除了她自己以外的所有东西。即使这样,她也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从未向四川写过一封求助信。五年后,她正式向夏之时提出了离婚,这也是在董竹君离开后,夏之时收到的唯一一封来信。信中还是像当初嫁给他时一样,只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给女儿应得的抚养费;二是如若她有不测,夏之时要供女儿们上完大学。

四、饱经磨难,勤劳创人生。在董竹君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好心人借给了她一笔钱,她开了一家饭店,取名“锦江”,由此华丽转身,开启了自己艰辛的创业之路。“锦江”饭馆由小变大,成了上海滩闻名遐迩的高档餐厅。青帮大佬黄金荣、杜月笙是饭店的常客,军政要员更是对“锦江”饭店赞不绝口,趋之若鹜。一时间,饭店朋客盈门,生意火爆,吃饭不但要预定,还需排队等候。喜剧大师卓别林访问上海时,都曾慕名前来品尝。

五、兼济天下,胸怀家国情。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爱国人士的抓捕和暗杀活动。民盟主席张澜和罗隆基因发表声明,撕下了国民党假和平的面目,遭到军统特务的刺杀。此时的董竹君在我地下党负责人吴克坚的领导下,毅然投入到了营救张、罗两人的斗争中。

通过多方接触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终于将张澜和罗隆基成功救出,送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将自己辛苦半生所得的15万美元悉数赠给了国家,“锦江”饭店也发展成为了众多国家元首下榻的国宾馆。1997年12月6日,97岁高龄的董竹君在上海无疾而终。(参考资料:《我的一个世纪》)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