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于东然-于东然女歌手

于东然-于东然女歌手

发布: 更新时间:2023-03-05 03:18:36

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六盘山的诗句
  • 2、六盘山是哪个省的,是不是贵州省?
  • 3、清平乐六盘山作者是谁写于几年什么时期
  • 4、清平乐·六盘山的写作背景
  • 5、周瑜去世年仅36岁,年轻貌美的小乔下场如何?孙权:我尽力了
  • 6、清平乐 六盘山的背景

关于六盘山的诗句

1.描写六盘山的诗句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题解】

1935年10月2日,红军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过平凉——固原大道,当日夜间又进入山区,把尾随追击的敌军甩掉。第二天,在山区青石嘴遇国民党东 北军白凤翔部骑兵,一战胜之,俘虏敌400余人,马400余匹,经宣传解释后,都加入了红军。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一鼓作气,于当天下午攻占了六盘山,晚 到山东脚下宿营。这一天行军80多里。此词似是口占,当作于攀登上达六盘山顶峰之时,六盘山的胜利,意味着长征途中最后一道天险的突破。词中就革命进军, 作了回顾与前瞻,这是极自然的情理。

【赏析】

上片:开端“天高”两句,平开舒展。以寥寥9个辽,便为当时的六盘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画面。不但有景,而且更有人在其中。北方的晴秋,金风 送爽,碧空如洗;纤云点缀,愈见澄彻。“高”字,“淡”字,贴切之极。攀登高山,看到过雁,不禁会引起许多联想,这些都于“望断”二字流露出来:雁南人 北,“望断南飞雁”,正是长征的来路,一路上牺牲了的烈士,该留下殷殷血迹;羁留下的战友,此时情况如何?还有远在江南继续打游击的同志,当年根据地父老 兄弟姐妹们,他们此时可听到红军已突破最后一道天险胜利到达六盘山的消息?或曰:“望断就是看不见,并非望到看不见,更不是望得久和望得远。毛泽东所率领 的长征红军,自过岷山以后,便迤逦由南向北而来,正是清秋时节,一路之上,所望到的南飞雁当然是不少的;但当长征队伍,进入甘肃南部,到达六盘山的时候, 尽管天高所爽,已经看不见南飞雁了。这是说地势越来越往北,气候越来越寒冷。若把望断解作望到看不见,表示望得久和望得远,这能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好 汉们所应有的行动吗?”为什么到达六盘山便忽然望不到南飞雁了呢?其时正是由于胜利后登高南望,缅怀故旧,而又云山苍茫,音讯杳然。所以才目送飞鸿,望得 久、望得远。这中间含蓄着许多潜台辞没有说,因此下文一转:“不到长城非好汉”,把驰骋的想象猛然收转回来,才显得格外有力,把气势一下鼓到顶点。“屈 指”句也是上承“望断”而来,“望断”是望得远,多远呢?“屈指行程二万”,又是望得久,多久呢?“屈指——行程——二万”。

下片:换头“六盘”两句,才点出本题,明写攀越情事。曼歌悠扬,声洪气畅。此与《清平乐,会昌》词的换头极相似,此词:“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 风”,是以特笔描写红旗。这里特别突出红旗,是具有丰富深刻意义的:红旗是革命的旗帜,是胜利的象征,它从井冈山一直打到六盘山。今天在六盘山的顶峰上红 旗飘飘,卷舒自如迎着西风,这说明了革命正在迅猛的发展,这说明了长征已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无坚不摧的威力;这也说明了伟大红 军战士具有着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使经历千辛万苦,仍然胸怀坦荡,屹立不动,无限自豪。这一切都是一个“漫”字逗出。“红旗漫卷西风”,红旗随意地 卷着西风。于洪畅悠扬中,又潇洒有情致。最后以问讯口气结束,似尽未尽:“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又把注意焦点,引向远方,正面提出“北上抗日” 的任务,暗应前文“不到长城非好汉”句意。以设问作结,并不是对抗日终将取得最后胜利还有什么疑问,而是表示红军战士迫不及待,渴望杀敌的急切心情。在意 蕴上,则推宕生姿,饶有余味,平常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指这种手法。

2.清平乐·六盘山的诗句

清平乐·六盘山

近现代: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释义: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猛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词语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东部,是陇山山脉的主峰,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主峰海拔2928米。六盘山上下约60里,山势险峻,山路曲折险窄,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红旗: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1961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漫卷:任意吹卷。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出自“终军请缨”的典故,这里指革命武装。在手,在共产党领导下。苍龙: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苍龙,毛泽东注:此处指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当前主要对付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扩展资料:

《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

“望断”二字涵义丰富,寄意尤深。“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会勾起作者和红军对南方革命根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断的神情。这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寓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平乐·六盘山

3.清平乐 六盘山全文诗意

【全文】: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诗意】: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赏析】: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爱恋,接着又起豪气。下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link?url=VJ4K1DLvAm6IoI21rWtBe3eLvvS48UxDCTJtYwdxdtQ4fzvq6YTQM7Gqulg4eEyV_IZMhmgNKTM5R5R8TeLFSa

4.清平六盘山古诗

全文如下: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7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是现代思想家、革命家、诗人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从眺望远景起笔,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

下阕则写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舒卷,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在表现手法上,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妙境。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扩展资料:

1935年10月初,中央红军经回民区连续突破会宁、静宁之间封锁线,到达六盘山西麓。10月7日上午,红军来到青石嘴,发现敌骑兵正在村里休息,立即发起围攻,经过3个多小时战斗,歼敌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

当天下午,红军翻过六盘山,夜宿东山侧。敌骑兵仍尾随不舍。翌日拂晓红军出发,再次突破敌人平凉、固原之间的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于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与陕北根据地红十五团胜利会师。

在六盘山上,毛泽东纵目远眺,回思来路,寄望将来,吟出了这首词。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固原县西南,主峰海拔3500米,高耸入云。所以毛泽东说“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望断”一句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山高路险鸟飞不过而看不见大雁,同李白乐府诗《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义,或是取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之义,大雁到此再也不飞而回头了。

二是作者凝神远眺,深切关注与挂念尚在艰难跋涉中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广大将士,直到再也看不到南飞的大雁。

二者都通,合二为一,塑造出了诗人几分惆怅、几分怀念、几分耽于回想不免感伤的秋思凝神图。但随之笔锋一转,出语坚定,气韵铿锵,毋庸置疑:“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此处“长城”也有两解,一是喻指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正合红军“北上抗日”的宗旨;二是指横亘陕西北部的万里长城中段,借指陕北革命根据地。

两解也都有理。总之,表达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信念,这也成了人们今天广泛引用该句的引申义,该句也成了流传最广的毛泽东诗词名句之一。

因为它太符合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战斗精神了,以至于和毛诗随意配对都不勉强,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万水千山只等闲;又如: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到长城非好汉。如此等等。

下阕“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经过崎岖山路登上六盘最高峰,毛泽东极目四野,只见红旗翻卷,十里连营,虽然没有当年“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的壮美。

眼下这支队伍也许更加衣衫褴褛,甚至蓬头垢面,但他们都是转战万里、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又刚刚挫败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的铁血战士,是革命的种子,燎原的星火,英雄中的精英,以一当十的无敌勇士。

正是因为有他们,毛泽东才心雄万夫,胜券在握,坚信“今日长缨在手”,敢问“何时缚住苍龙”?

此处“苍龙”又有两解:毛自注为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死磕了近10年的死对头,但指向中华民族大敌当前的日本帝国主义也许更贴切。貌似疑问存焉:何时缚住苍龙?实则斩钉截铁:必须缚住苍龙!

全词造语朴实自然,情感深沉真挚,意境高远缥缈,充满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用四两拨千斤的高妙手法轻松而又不失厚重地表达了从国内战争的长征向民族战争的长征转捩之际的毛泽东的心声。

5.毛泽东写六盘山的诗是什么

清平乐·六盘山 作者:毛泽东 【全文】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

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

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题解】 1935年10月2日,红军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过平凉——固原大道,当日夜间又进入山区,把尾随追击的敌军甩掉。

第二天,在山区青石嘴遇国民党东 北军白凤翔部骑兵,一战胜之,俘虏敌400余人,马400余匹,经宣传解释后,都加入了红军。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一鼓作气,于当天下午攻占了六盘山,晚 到山东脚下宿营。

这一天行军80多里。此词似是口占,当作于攀登上达六盘山顶峰之时,六盘山的胜利,意味着长征途中最后一道天险的突破。

词中就革命进军, 作了回顾与前瞻,这是极自然的情理。 【赏析】 上片:开端“天高”两句,平开舒展。

以寥寥9个辽,便为当时的六盘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画面。不但有景,而且更有人在其中。

北方的晴秋,金风 送爽,碧空如洗;纤云点缀,愈见澄彻。“高”字,“淡”字,贴切之极。

攀登高山,看到过雁,不禁会引起许多联想,这些都于“望断”二字流露出来:雁南人 北,“望断南飞雁”,正是长征的来路,一路上牺牲了的烈士,该留下殷殷血迹;羁留下的战友,此时情况如何?还有远在江南继续打游击的同志,当年根据地父老 兄弟姐妹们,他们此时可听到红军已突破最后一道天险胜利到达六盘山的消息?或曰:“望断就是看不见,并非望到看不见,更不是望得久和望得远。毛泽东所率领 的长征红军,自过岷山以后,便迤逦由南向北而来,正是清秋时节,一路之上,所望到的南飞雁当然是不少的;但当长征队伍,进入甘肃南部,到达六盘山的时候, 尽管天高所爽,已经看不见南飞雁了。

这是说地势越来越往北,气候越来越寒冷。若把望断解作望到看不见,表示望得久和望得远,这能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好 汉们所应有的行动吗?”为什么到达六盘山便忽然望不到南飞雁了呢?其时正是由于胜利后登高南望,缅怀故旧,而又云山苍茫,音讯杳然。

所以才目送飞鸿,望得 久、望得远。这中间含蓄着许多潜台辞没有说,因此下文一转:“不到长城非好汉”,把驰骋的想象猛然收转回来,才显得格外有力,把气势一下鼓到顶点。

“屈 指”句也是上承“望断”而来,“望断”是望得远,多远呢?“屈指行程二万”,又是望得久,多久呢?“屈指——行程——二万”。 下片:换头“六盘”两句,才点出本题,明写攀越情事。

曼歌悠扬,声洪气畅。此与《清平乐,会昌》词的换头极相似,此词:“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 风”,是以特笔描写红旗。

这里特别突出红旗,是具有丰富深刻意义的:红旗是革命的旗帜,是胜利的象征,它从井冈山一直打到六盘山。今天在六盘山的顶峰上红 旗飘飘,卷舒自如迎着西风,这说明了革命正在迅猛的发展,这说明了长征已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无坚不摧的威力;这也说明了伟大红 军战士具有着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使经历千辛万苦,仍然胸怀坦荡,屹立不动,无限自豪。

这一切都是一个“漫”字逗出。“红旗漫卷西风”,红旗随意地 卷着西风。

于洪畅悠扬中,又潇洒有情致。最后以问讯口气结束,似尽未尽:“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又把注意焦点,引向远方,正面提出“北上抗日” 的任务,暗应前文“不到长城非好汉”句意。

以设问作结,并不是对抗日终将取得最后胜利还有什么疑问,而是表示红军战士迫不及待,渴望杀敌的急切心情。在意 蕴上,则推宕生姿,饶有余味,平常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指这种手法。

6.清平乐· 六盘山的全诗大意

意思是: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着飞到了天边。

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六盘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风吹卷着红旗。

现在革命的武装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清平乐·六盘山近代: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扩展资料《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

该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

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

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7.清平乐 六盘山的诗意

一、《清平乐·六盘山》诗意:

本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整诗洋溢着革命胜利的豪情,应用高亢雄壮的语气,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革命豪情。

二、原诗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三、其他信息

1、《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该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的《诗刊》,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2、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六盘山是哪个省的,是不是贵州省?

六盘山位于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内,不属于贵州省境内。

广义的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

狭义的六盘山为六盘山脉的第二高峰,位于固原原州区(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海拔2928米。

扩展资料:

六盘山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六盘山森林茂密,泉水潺潺。山脚下有一座古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晨钟暮鼓,终日念经,以求正果。有一天,老和尚到山脚下小溪提水,忽然看见一只小梅花鹿也在溪边饮水。

梅花鹿见有人来扭头就跑,老和尚随后紧追。梅花鹿仿佛有意逗老和尚,跑跑停停,时不时回头探望老和尚。老和尚停它就停,老和尚追它就跑。不知追了多长时间。忽然抬头一看,已经攀上了山顶。山外如诗如画的山色美景尽收眼底。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把这座山称为“鹿攀山”,当地人的话,常常把梅花鹿的“鹿”字与“六”字发同一个音,再加上那山势盘旋而上,渐渐地“鹿攀山”演变为“六盘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作者是谁写于几年什么时期

作者是毛泽东,1935,当时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

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此词即是作者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全文如下:

天高云淡,望断3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的写作背景

《清平乐·六盘山》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初,中央红军经回民区连续突破会宁、静宁之间封锁线,到达六盘山西麓。10月7日上午,红军来到青石嘴,发现敌骑兵正在村里休息,立即发起围攻,经过3个多小时战斗,歼敌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

当天下午,红军翻过六盘山,夜宿东山侧。敌骑兵仍尾随不舍。翌日拂晓红军出发,再次突破敌人平凉、固原之间的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于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与陕北根据地红十五团胜利会师。

在六盘山上,毛泽东纵目远眺,回思来路,寄望将来,吟出了这首词。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该诗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近代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

“望断”一句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山高路险鸟飞不过而看不见大雁,大雁到此再也不飞而回头了;二是作者凝神远眺,深切关注与挂念尚在艰难跋涉中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广大将士,直到再也看不到南飞的大雁。

二者都通,合二为一,塑造出了诗人几分惆怅、几分怀念、几分耽于回想不免感伤的秋思凝神图。但随之笔锋一转,出语坚定,气韵铿锵,毋庸置疑:“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此处“长城”也有两解,一是喻指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正合红军“北上抗日”的宗旨;二是指横亘陕西北部的万里长城中段,借指陕北革命根据地。

总之,表达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信念,这也成了人们今天广泛引用该句的引申义,该句也成了流传最广的毛泽东诗词名句之一,因为它太符合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战斗精神了。

下阕“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经过崎岖山路登上六盘最高峰,毛泽东极目四野,只见红旗翻卷,十里连营,他们都是转战万里、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又刚刚挫败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的铁血战士,是革命的种子,燎原的星火,英雄中的精英,以一当十的无敌勇士。

正是因为有他们,毛泽东才心雄万夫,胜券在握,坚信“今日长缨在手”,敢问“何时缚住苍龙”?此处“苍龙”又有两解:毛自注为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死磕了近10年的死对头,但指向中华民族大敌当前的日本帝国主义也许更贴切。貌似疑问存焉:何时缚住苍龙?实则斩钉截铁:必须缚住苍龙!

全词造语朴实自然,情感深沉真挚,意境高远缥缈,充满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用四两拨千斤的高妙手法轻松而又不失厚重地表达了从国内战争的长征向民族战争的长征转捩之际的毛泽东的心声。

周瑜去世年仅36岁,年轻貌美的小乔下场如何?孙权:我尽力了

宋朝第一文豪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道:

小乔初嫁的这一年,周瑜二十五岁,正是一个男人建功立业、春风得意的年纪。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摆脱袁术以居巢长的身份回到江东,此时孙策正在积聚力量,正是用人之际,周瑜能回来,孙策很高兴。两人情同手足,孙策亲自迎接周瑜归来,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马五十匹。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周郎,是称他帅气,好比叫他“周帅哥”。周瑜长壮有姿貌、精通音律,一表人才,不可多得。

不久,孙策要攻打荆州,于是拜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协助孙策攻破皖城,俘获袁术手下部将刘勋的家人及部众亲族。其中有一个老者乔公,有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都有国色天香的姿色。于是孙策娶了大乔为妻,周瑜娶了小乔为妻。《江表传》中记载,孙策半开玩笑地对周瑜说:

在古代,桥与乔同音同意,“大乔、小乔”原本作“大桥、小桥”,后人误以为“大乔、小乔”,后世也就因循之。孙策这话说得不地道,两个年轻人带着士兵把人家的房子烧了,家人杀了,还娶了人家的女儿。这与强盗有什么分别?实际上在古代,确实有“抢亲”的风俗。

虽然孙策与孙权都是一时之人杰,大乔和小乔是否愿意嫁给他们两人?没有人征求过她们的意见。就这样,小乔成了周瑜的妻子。周瑜人中龙凤,也不辱没了小乔的国色天姿。

周瑜雄姿英发,孙策却很快就挂了。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孙策想发兵袭击许都,迎接汉帝。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许贡的门客所伤,不治而亡。孙策英年早逝,才二十六岁就结束他辉煌的一生。临死之前,传位给弟弟孙权,托付张昭、周瑜多加辅佐。 “外事多决于周瑜,内事多决于张昭。” 在周瑜与张昭的共同辅佐下,孙权很快成长为一代雄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去世。刘表的小儿子投降曹操,后被曹操所杀,曹操占领荆州,得水军十万人,正打算顺流而下扑灭江东,统一中原。此时孙权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与曹操抗争到底?还是乘早投降?在周瑜的鼓动下,孙权与刘备形成联盟,共同抗击曹操。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而归,因此才有了苏东坡那句夸耀周瑜的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不是周瑜出谋划策,为孙权分析天下大势,坚定了孙权与曹操斗争到底的决心,就算是诸葛亮再有本身,刘备恐怕也被曹操给灭了。

世人皆以为赤壁之战是诸葛亮的功劳,却不知周瑜才是总指挥。曹操兵败之后,退回南郡,周瑜率军一路追击,曹操留下曹仁驻守江陵,自己带着大部队回到北方去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完胜,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周瑜与程普进攻南郡,与曹仁隔江相对,仗还没有打起来,周瑜派遣甘宁前去攻打夷陵,甘宁被曹仁分兵围困。周瑜亲率大军前往相救,解围甘宁,约定与曹仁克日大战,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流矢射中左胁,伤势严重。周瑜强撑着与曹仁展开大决战,大破曹仁。

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兵江陵。周瑜上疏孙权,刘备始终是个祸患,不如早除之。孙权迫于曹操的压力,没有听从周瑜的劝告。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同意周瑜提出的征讨益州的计划,周瑜在返回驻地江陵的途中经过巴丘,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岳阳这个地方,突然病卒,年仅三十六岁。孙权听说周瑜病亡,哭倒在地,涕泗横流地说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独何赖哉!” 后来孙权称帝,孙权对周围的公卿大臣说: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周瑜死了,孙权不知道今后还能依靠何人;后来孙权称帝,对周围的大臣说这都是周瑜的功劳。因为孙权始终没有忘记,没有周瑜,他就不能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没有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权、刘备被曹操各个击破,哪里还有后来的三国鼎立?由此可知,孙权对周瑜的器重。

本文要讨论的是,周瑜死后小乔怎么样了?但是我们一直在讲关于周瑜的故事。因为史书上对于小乔的记载太少了,就只有《三国志》与《江表传》里面提到的几句话。周瑜死后,小乔去了哪里,下场如何,找不到明确的史书记载。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小乔是周瑜非常钟爱的妻子,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周瑜还有其他的妻妾。周瑜娶小乔时,年方二十五岁,不太可能已经娶妻。

《三国志》记载,周瑜有两男一女,长子周循官至骑都尉,娶公主孙鲁班;次子周胤,娶孙氏宗室女子,官至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后因罪免;小女周彻,后来嫁给太子孙登。

周瑜三十六岁旧伤复发,英年早逝,距离他与小乔结婚已经十一年。十一年的时间,小乔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女,并不足怪。关于周瑜死后,小乔是否再嫁,后世推测小乔并未改嫁,而是在庐江这个地方,为周瑜守墓,抚养遗孤,直到公元223年病逝。也就是说,在周瑜死后小乔独自生活了十三年,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

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这句诗,是基于曹操风流成性、偏好人妻所写。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北方,为了夸耀自己的功绩,在邺城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台成,曹植写《铜雀台赋》祝贺他老爹: “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这里的“二桥”指的是东西连接的两座桥,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曲解成“二乔”,也就是孙策的妻子大乔和周瑜的妻子小乔。

诸葛亮把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抢夺东吴的两大美女大乔和小乔,惹怒周瑜,与曹操势不两立,最终说服孙权抵抗曹操。这个故事,是小说家的手法,不仅愚弄了读者,也小觑了周瑜的智商,更是把曹操说成了一个酒色之徒,毫无天下大志。

所以后人因此推测,小乔年轻貌美而周瑜早死,小乔会不会落入某一个权势之人的手里,最有可能的就是孙权,或者被孙权献给了曹操。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无凭无据。实际上,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从私人 情感 上来讲,孙权是把周瑜当成兄长对待的。周瑜死后,孙权对周瑜的妻儿子女,自然是关照有加。

所以周瑜的长子,娶了孙权的女儿;周瑜的幼女,则嫁给了孙权的太子。就连周瑜的次子,也娶了孙氏宗室之女。孙权的母亲曾对他说:

就连孙权的母亲,都让孙权把周瑜当成兄长看待。在周瑜死后,孙权又怎会不保护好周瑜的妻子儿女呢?同样的道理,孙策也早逝。大乔比小乔还要惨,结婚才三年孙策就遇刺而死,同样年轻貌美的大乔,也是守寡直到终老。

固然在汉朝末年乃至三国时期,丈夫死后寻常人家的妻子是可以改嫁的。但是大乔和小乔的身份不同,身为世家大族的儿媳,就算是丈夫死了,她们也只能抚养遗孤,以终天年。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曹操真的能够攻占江东,或许“揽二乔于东南兮”会成为现实,毕竟曹操没有少娶人妻,但是自从赤壁之战后,曹操有生之年,都没能踏过长江。孙权一生保有江东,终成王霸之业,不仅保全了江东父老,也保全了孙策与周瑜留下的妻子儿女。孙权已经尽力了,他对得起打下江山的孙策,也对得起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

据说小乔死后,与周瑜合葬。生则同床,死则同穴,小乔与周瑜,也算是成了一段爱情佳话。然而在现实的 历史 中,谁又能体会一个乱世女子,家破人亡之后被迫嫁人,中年丧夫,一生寡居到终老的可怜身世呢?

END.

清平乐 六盘山的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