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更新时间:2023-03-29 06:21:04
本文目录一览:
编者按是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编者按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可以提示要点,也可交代背景,还可补充材料或借题发挥,起着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编者按一般放在报道的文前,有时也放在文章的中间。
(一)作答要求
1、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是对编者按写作内容的约束。由于与文章同时刊出,不需要重复文章中所提供的事实和见解,可以省略缘由和论据,直截了当地做出分析、评判和表态,让读者迅速得其要义。因此,编者按重点在于直击重点,切忌拖沓冗长,让人无法得出关键信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语言,才能精准表达。
2、针对性强
针对性强是对言简意赅的引申。编者按要有针对性,就必须先弄明白正文讲的是什么,要明确写作编者按的目的。编者按的位置不同,其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如:正文前起引导作用,正文后则较多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或者是为正文提供背景资料。所以大家需要了解了写作目的才能够做到针对性强。
3、思路清晰
思路清晰,落实到答题中就体现在组织语言的逻辑性上。批阅一份申论答卷,阅卷者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因而阅卷时他们会按照要点的逻辑,迅速浏览答案然后评分。所以,掌握作答的逻辑性,能够保证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失分。
4、明快犀利,讲究分寸
编者按虽然篇幅短小,但要做到立场鲜明,明快犀利,不管是褒扬、提倡,还是针砭、反对,都应有明确的态度和倾向性。同时,还要讲求说理有道,把握好分寸。过分激烈的语言,盛气凌人的态度,都只会引起读者的反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作答技巧
1、明确读者身份、写作立场
应用文写作的一大共通点就是需要明确受众,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写作方式、表达方式。编者按在此基础上多了一项要求,即要明确写作立场——只需做内容的简介、引入正文,还是需要客观地对正文作出评价。了解自己的写作立场,才能更好地选取要点,规划写作逻辑。
2、明确正文内容主旨
按照正常程序,编者按是在编辑阅读过正文之后才撰写的,但是在考试时,通常没有正文提供给考生阅读,考生只能依靠材料和题本来构思出正文大概的轮廓,然后依照正文轮廓来作答。因而作答此类题目比平时工作中书写编者按的难度要稍微高一些,考生应熟读材料,明确正文的内容主旨。
3、组织要点,进行写作
在进行前两步的时候,答案要点基本上已经被提取出来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最后就需要用一根线将它们串起来,成为一根漂亮的项链,这根线就是作答逻辑。实际上,作答的逻辑是在审题以及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明确了所要写的编者按的类型、需要达到的目的和材料的主旨之后,作答逻辑便可基本确定下来,一切便会水到渠成。
在申论中,编者按无格式要求,“编者按”这三个字定格写就可以。下面直接附上一篇范文,这样通知书的格式自然一目了然。
编者按:最近,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包工头孙某遇车祸遇难,弟弟代其给工人发放工资,是诚信典范;徐老师身患绝症却不下讲台,捐助灾区,帮助他人,是无私奉献的楷模;吴女士为救坠楼女童而受伤,折射出朴实、善良、勇敢、无私的美德。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说明主流价值观是健康的。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这些典范的先进事迹,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道德模范。
申论编者按的格式及范文如下:
编者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宏大叙事,看似辽阔高远,梦想的基因却深深根植于每个华夏儿女的身心,从未改变,也从未被移除。五千年文明,家、国、天下的价值次序一脉守望;近代以降,变革贫弱、救亡图存的凌云壮志薪火相传。
当下,中国梦的蓝图远景,正将社会各阶层凝聚。中国梦并不遥远,日拱一卒的点滴进步,再回首已过万水千山。中国梦也不虚缈,触手可及的些许改变,辗转间或教它换了容颜。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这不仅是因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也缘于它就孕藏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普罗大众的希冀里。30年激荡已成过往,向着中国梦,我们再出发。
申论编者按的格式及范文如下所示。
一、编者按格式
1、编者按:后直接加正文。
2、编者按直接加正文。
3、两种格式都可,一般来说,编者按写作正文可以包括编者对作品的解释、编者的意见和态度,要点提示等。如:编者按:发文事由,总体概括,表明态度;提示重点;结语。
二、范文
编者按:xx同志强调干部选拔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员干部要向先生人物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本期刊物主要介绍了信守承诺、诚信仁义的孙氏兄弟,爱岗敬业、无我奉献的徐老师身患重病坚守岗位、捐资教育,朴实善良、无私勇敢的最美妈妈吴女士接住高空坠落的女童的事迹。
希望广大党员认真学习他们的道德情操,并及时转化成行动,带动社会真正形成一种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