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余秋雨通评道德经全文-余秋雨讲座视频

余秋雨通评道德经全文-余秋雨讲座视频

发布: 更新时间:2023-03-31 12:39:10

本文目录一览:

  • 1、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一章
  • 2、余秋雨先生认为君子之道的起点是什么?下面哪一句经典体现了这一
  • 3、【余秋雨湖畔大学畅聊儒释道】下篇·孔子给我们的最后嘱咐是做君子
  • 4、上善若水—读余秋雨《老子通释》
  • 5、余秋雨湖畔大学解说儒释道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一章

昨天细读了路西法殿下创建的【圣贤书友】中的《道德经》,一时没能忍住,便写了一文。谁知,这文一写,竟忍不住萌发了全本读《道德经》的欲望。

今早起床,什么也没有做,就拿着《道德经》捧读。结果,诵来诵去,神清气爽。那时,我就想,这寺庙里的和尚为什么伴着晨钟暮鼓,孜孜不倦读经了。原来,读经本身也是一种修身养性。我不当和尚,不念佛经,那么,晨钟暮鼓,读一读这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不是对以后生活学习有帮助呢?

所以,就学学这些和尚们,天天念一念《道德经》,悟一悟道,指不定悟出点名堂。因此,从《道德经》第一章开始反复读,一直读下去。我想,待到读完整本《道德经》,也算是在路西法殿下的引导下,系统读完了一本书,那真是快莫大焉。

之所以快莫大焉,是因为殿下还有贝的奖励读下去,并引导着思考写文。那就索性读,写,既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升写文水平,何乐而不为?因此,每天作为必读书目,并为此更一篇文。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译: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这个叫出来名字的道的名字,不是真正的名字。(真正的道)无名是万物的本始;(被定义的道)有名,是解读万物的根源。

因此,用无欲的心态(不带任何欲望)可以了解、观察到道的玄妙,用有欲的心态(怀着各样目的)能了解、观察到道的效果。无名和有名,是同一来源而不同的名称。它们都是玄妙的东西。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大门,

我的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整部书的总纲,在全书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该章搞懂了,领悟相对透彻了,其它各章节就容易看懂并深入理解得了。

何谓道?没有结论。反而读来读去有些绕。说得出来的道,不是通常意义的道。给这个道命名,却又不是真正的名。也就是说,你所悟的道,只要说出来,就走了样。正因道之无名,它才是万物的本源。有了名,便成了了解万物的根本。

它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因为老子是道学的鼻祖,我们不妨从道教的阴阳图形中来进行直观感悟。

阴阳太极图,是一个圆圈里面有两个黑白标志,各占一半。如果将整个大圆圈看着是道且无名的话,那里,里面的两个黑白阴阳部分就是有名和万物之母。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可归结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生东西南北中,诞生了万事万物。

同时,黑白阴阳还表明,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它们本来是平衡存在的,在大圆圈中各自均衡对半。如果打破这个平衡,那么,有可能阴多一些,也有可能阳多一些。

因此,它体现了老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平衡中和,辨证思维,探幽寻微,生生不息。

.这章讲道、名、有、无、妙、玄等基本概念,它引导人们去积极思考。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将这个道精准描述出来。你费尽心思描摹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那怎么办?继续去找。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大家都去找,一时找到了自认为是真道的道,但却不是。便又寻找。在不断的寻找过程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力求与真正的道接近。如此,个人就进步,社会就发展。

道是很美的东西,全在于去悟。用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描述。余秋雨先生说: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让它们留住一点虎虎生气,交给人们一点生涩和敬畏,远比抱着一部《康熙字典》把它们一一收纳,有意思得多了。

这个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以框范的部分,就是道。人们不仅要用心去感悟,更要对它有所敬畏。不要以为人定胜天,吼了吼,大地也要抖三抖。那都是偏离了道的正确方向,会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我们现在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治理环境,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体现阴阳太极中的平衡。不能偏颇太大。只有如此,才能在寻道的路上探幽寻微。

我国古代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就有一股执着精神。他当年对着竹子苦苦格物,寻求道的真谛。竟一连格了好几天茶饭不思,夜不安寝。最后终于格出了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当然,他把这个道悟出了,虽然能引导人们解决一些哲学问题,但又不是真道。人们还得不断地格,以致无穷。

因为,自然之道,是玄之又玄,是奥妙无穷的,终其人类,不一定能悟出老子所说的这个“道”。

而无名与有名,体现了世界的对立统一和辨证思维。太极上的阴阳两极,相互对立,但它们统一存在于这个大圆圈内。一切事物的对立发展,此消彼长,都是在这个大圆圈中进行的。这就从直观上显现了世界的对立统一。在对立统一中体现辨证思维。

阴到极致,便转化为阳;阳到极致,便转化为阴。所谓否极泰来,日中而仄。红得发紫,也是如此。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顶满格去干。功成要身退,居安要思危。

不过,在我们写文,尤其是写小说、故事设计情节和人物时,一定要体现这种辨证手法。一个人物,其个人命运,要将其不断打入谷底,惨得不能再惨。在惨到极点时,进行阴阳转化,峰回路转,让人心情随故事情节,随人物命运而迭宕起伏,扣人心弦。如果没有波澜,阴阳反差不大,那这篇小说或故事,注定是失败的。

在克制自己的欲望上,用有与无辨证去约束,对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尤为关键。

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二者相伴而生,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你今天位居高位,有大把的权力可以挥霍,有享不尽的荣华,但那无,却悄悄蔓枝展开。当你的贪欲达到阴阳转换的临界点,无,就訇然而至,将你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多少腐败分子尽管犯罪手段千变万化,但终逃不脱因为心中的有(欲),才换来了个人的无(身败名裂)。

相反,你虽然身处逆境,处于全无的的状态,只要心中有梦想,有渴盼,并切实可行去进行人生的规划,全力以赴去落实,那么,你的“无”可转化为”有“,实现人生的逆袭。

为了更深入更透彻地解读《道德经》,今天翻了翻资料。无意发现了央视原主持人白岩松也在读《道德经》。并且,还开有讲座。饶有兴趣听了会儿,很受启发。

白岩松从24岁初步读《道德经》,读过一遍后,就搁置那儿了。据他讲,虽然搁置了,但其书中的价值观却深深印入脑海中,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无意识加以运用。

随着事业的蓬勃发展,他到36岁名声大噪。但接二连三的困惑也来了。声名远播,一时有些承受不住。在随后而来的采访和编辑中,总是感到不顺手。效果很不理想。那时,他很苦闷。后来,又重拾《道德经》从中找到了答案,彻底解决了问题。

他说,之所以采访和编辑不顺,是因为心中牵挂着“两老”。老领导,老百姓。总是揣摩着他们的心思和反应。在些状态下,就前怕狼,后虑虎。战战兢兢,不得要领,方寸很容易乱套。他看了《道德经》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原来,他在工作时,首先心中就有一个私,所以,表现于外在行动上,就受这个私所左右,那么,干的活就非常糟糕了。

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后来再去工作时,就完全放下心里的负担,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效果出奇的好。

我听了他讲的亲身体会后,以为,其实,他的这个困惑在第一章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欲,心里没有任何负担,静心观察事物,才能发现其精妙之处。常有欲,心里有多样的假设去观察事物,肯定会带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难免看问题,处理问题会偏颇。不能达到准确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效果。

真没想到,这么个大腕,对于《道德经》研读得这么深透。他开的有一系列讲座,在喜玛拉雅上有专题。我订阅了下来,作为以后深研《道德经》的辅助材料。

清心寡欲,淡然宁静研读《道德经》吧。白岩松把它称为“我生命中必读之书。”我后来想了想,把古文化的儒、释、道,三者作了一个比较,儒家力求人们积极入世,而释家则想方设法使人们出世,比如遁入空门,六根清净,也就是现实生活中一遇挫折,就皈依佛门。而道学却介于这两者之间。既要入世,也要在入世时保持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态。

如果说,儒家是主张进行人生加法的话,那么释家却是让人抛开一切,遁入空灵。而道家是既做加法,也有空灵,更是不断做减法,从这个侧面来看,是融三者之优。

形象比喻来说,你往人生路上不断飞奔的时候,该丢弃的必须丢弃,该吸收的必须勇于吸收,该静止时必须如和尚念经般从容念经。在不断地动与静的交错中,感悟人生,修正方向,才不致于迷路,才不致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

愿这生命必读之书,伴随左右,如一盏指路灯,驱散阴霾,时时有光明。

余秋雨先生认为君子之道的起点是什么?下面哪一句经典体现了这一

余秋雨先生认为: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君子怀德。《论语》提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怀德是讲君子治理天下以德。君子以德治天下,就能够使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君子之德风,君子的道德像风一样,民众的道德像风,君子的德行必须像风一样影响大众。

【余秋雨湖畔大学畅聊儒释道】下篇·孔子给我们的最后嘱咐是做君子

乔布斯的宗教信仰是佛教禅宗。禅宗是从日本传来了,佛教使他思维如此解放,创造力如此之强。

佛教思维:

首先来回归上篇讲解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要求做君子不做小人,我们都会碰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君子,不做小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大问题是不往最高的根植上挖掘。就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就是不告诉你为什么。孔子告诉你为什们,就是尧舜怎么做的,先王怎么做的,国计民生怎么样,不往最高处深挖。但是古代的印度哲学,希腊哲学就不是这样,他们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询问最根本的理由。

佛教却不是这样的,佛教讲的世间人们都会关注的:

第一,生命。儒家思想将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没有问为什么?儒家思想讲的社会治理简讲了很多道理,但是佛教不说,佛教只关注一个问题。就是生命,关注生老病死。这个是人人都会关注的,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因此无论有多大社会地位的人,都不免不了的。

第二,痛快,讲到本质。佛教还有就是让人痛快,直接明了,直揣痛点。不像儒家讲话那么温和,面面俱到。每个人都在苦当中,为什么有苦呢?有苦是因为有欲望?那怎么消灭欲望呢?要消灭欲望,就要明白世间一切欲望的本质都是空的。你可以不同意,但是却讲得很痛快,爽利。

第三,戒律。儒家学说的最大弊病是没有戒律,佛家就是有戒律。

第四,佛教有忠贞和稳定的团队。你要剃头,你要穿袈裟,你要放弃你的名字,你要放弃你的家庭,这个团队居然因为它的传播,我们宗教的全部理想在我的行动上体现。

佛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要好好研究。

比如为什么会创业,这是偶然关系的偶然组合。再说你为什么会在这里听老师的课程,是时代的发展,你有条件,那过往的时间,没有条件,自然就不可能有机会,那你的存在就是偶然关系的偶然组合。

有的官员,觉得对自己的部长是空的,因为要退休了,其实在你拥有这个职位开始就是空的。一切本质的东西都是空的 。讲到空的时候,很多人觉得空是一个不好的词汇,如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其实空是一个好的词汇,如海阔天空,缘起性空的,明白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来是空,去也是空,胜是空的,拜也是空的,不要太过执着。

不执著于一点小事,才能真正的还原本真,本真的存在,在你无念想的时候,往往会有好的事情发生。菩提树,明镜台,菩提树是棵树,明镜台是个台,其实不对,为什么要去扫除呢?就如刚出生的孩子是干净的,为什么要去打骂她呢?所以对物质形象不要太看重。

什么也不在乎的人,其实是组勇敢的人。不考虑专业,不考虑年龄,不考虑学校,素俗话说:滨莱降档,水来土掩,往往具有这种思想的人,才是无所畏惧的人。往往过多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心灵是不干净的。

佛教的思维,不仅自己要摆脱公利,还要帮助身边的人摆脱公利。

佛教有两句话: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的增减,增即是减,减也是增。

接下来说的是道家:

说到道家,会想到老子。道家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由人类以来,流传更多文本是除了圣经之外的就是《道德经》,德国是世界上哲学品味最高的民族,但是他们每家都有一本老子。这比老子的中国,祖国的普及率更加高。

老子留给世界的只有五千字,却是世界的思想家。老子是中国思想领域的清道夫,他用五千字描述了他的思想,现代人很多用一两本的书来阐述老子,这里面就存在一些误导,所以我么没有必要去研究那些长篇大论。

老子的几个思维:

庄子又提出两个观点:

道家关心的有;天体和身体。

炼丹就是身体,尽管有很多的失败,但是没有任何的教派不出现问题的。道教的思维:相信人是宇宙当中的天体,他认为人的身体是小宇宙,天体是大宇宙,认为人要长生不老就要借助大宇宙。对于天体物理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就是道家。道家有未来学的关注。道家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

那么接下来概括三个教派的学问:

对今天的帮助;按照道家的思想,我们的生命很脆弱,一切的本质都是空的,叫做天地元气。如一家几个兄弟姐妹,为什么每个人的成就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身上的元气是不一样的。元气是干净的,不收污染的,有了这个气之后,把世界看成是一体,无所畏惧。

回归日常。无论佛教、道家。回归寻常,回归本源。才是真正的明白了佛道家的真理。对生活有感知的人,不要站在高处,政权,高谈阔论。

文化也是要创新的,必须往前走,特别是创业者们,创造的就是引领时尚的文化,却不失于对文化的真正内涵。

上善若水—读余秋雨《老子通释》

周日去书店座了一下午,看了余秋雨的《老子通释》,一是感叹老子的《道德经》参悟人性,天地,二是佩服余秋雨的文学底蕴。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它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然而,这样的经典名著,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家都只能凭借自己以往的人生积淀和文学修养,窥之一二,实在是有点可惜可叹。 为了能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对道德经有更加准确深刻的理解,有“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之称的中国当代文化大家余秋雨老师,经多年潜心钻研,著述《老子通俗》,把最鲜活易懂,最具文化内涵的道德经再次搬到了普通大众的书案之上,不失为中国近年来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化事件。

“我想用散文,保存那些初元的酒韵和醉意!”“我相信,只有促成当代生命的趋近,才能滋润千年的文本。”余秋雨如是说。

有了余秋雨老师的全新解读,这本两千五百年来,陪无数人走出困局的启示录,这一次,可以让你轻松读懂!

《老子》的原文是一个整体,后人为了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81章。

一、经典语录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看似温柔无华,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发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2.道,说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说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

无,是天地的起点。

有,是万物的依凭。

二、原则

保持学术上的高度严谨,尽力逼近原文的旨意,这是《老子通释》翻译时所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呼应《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诗的文学魅力,发挥现代散文在语言节奏上的美学功能,这是余秋雨先生写这部书所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洗去迂腐缠绕的研究风习,使广大读者都能爽利接受,这是余秋雨先生所遵循的第三个原则。

三、引申

一是余秋雨先生用毕生经历所学积累三十年著就一本通释。

沉淀!如同美酒,还是陈的香。

专心做一件事,不急功近利。

二是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我们都是传承人。

三是文化传承要上善若水。适宜各种环境,以奉献为目的,滋润后世。

余秋雨湖畔大学解说儒释道

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后的沉淀物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儒家文化塑造的集体人格理想是做君子;佛家的人格理想是觉者;道家的人格理想是真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周而不比(团结而不勾结,不拉小团体,宏观思考),小人比而不周(比划清界线);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中庸之道不极端,中间值和寻常心;极端主义是站在悬崖边的英雄主义,中庸之道找一条大家都可以走的平稳之路。中庸之道是思维方式,其行为方式是礼仪(敬+让)。君子之道没法全面实现的时候,用君子有礼弥补,有羞耻之心,知耻,人文道德底线。

君子:

思想本质,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人际关系:周而不比。

外部形态:坦荡荡。

思维方式:中庸之道

行为方式:有礼。

保障的阀门:知耻。羞耻感。西方的是罪感文化,中国的是耻感文化。

佛学思维

思维之解放力量儒家没追求为什么,只说了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1、话题佛教只关注生命,生老病死,这和人人有关。社会的最高端和最底端都要关注。儒家只在中上层起作用。

2、话语痛快透彻。苦,欲望,本质是空的。

3、佛教有戒律。

4、佛教有非常忠贞稳定的团队。剃头,穿袈裟,放弃自己的名字,放弃家庭。

佛家的根本:缘起性空。缘:关系,世界上一切偶然关系的偶然组合,没有先天的本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儒家和佛家都不关注天体和身体。道家专本关注天体和身体。天丹从金属中找,地丹从植物中借。

儒家君子之道,佛家缘起性空,道家天人合一。天地元气,出生之气,婴儿之气,不受污染之气,干净之气。回归本位,回归寻常。

道家的思想: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物极必反,相反相成;上善若水;韬光养晦。庄子:物物者非物,创造操纵事物的人不是事物本身,回归本位。逍遥游。佛家道家都希望回归日常,微尘一粒,不追求悬崖壁上的英雄主义。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