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中科院张鸿翔简介-中科院张洪

中科院张鸿翔简介-中科院张洪

发布: 更新时间:2023-03-31 21:20:25

本文目录一览:

  • 1、钱塘江学校的学校概况
  • 2、关于空间的文献论文
  • 3、求关于日地空间的论文!急~
  • 4、广东地质小知识
  • 5、介绍梵净山历史

钱塘江学校的学校概况

钱塘江学校简介

现有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48人,全校在编教职工120多人,专任教师113人,其中大专学历32人,本科学历67人。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全校师生在“团结、文明、求实、奋进”的八字校风下,勤奋、刻苦、努力、认真地工作、学习,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成果硕果累累。

早在84年,学校被命名为海宁市文明单位,99年被命名为嘉兴市文明单位,近几年,学校被评为嘉兴市创安先进单位嘉兴市首批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单位,海宁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海宁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市镇两级先进党组织,在升学考试中,重高上线的人数年年列农村初中前列,初升高的比例在92%以上,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新生。

目前,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创辉煌。 (一)清末光绪三十三年~一九四九年

钱塘江镇文化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早在二九世纪五十年代,现镇属范围内即有私塾存在,清光绪年间,仅石井周围就办有私塾五所,各私塾学生多则三、四十名,少则十多名。教学内容以《论语》、《孟子》、《千字文》、《神童诗》、《百家姓》居多。办学经费大都由学生负担,也有地方损资的“义塾”,清光绪三十年前后,石井桥北小庄桥西就有一所,但当时私塾没有统一布局,统一教学时间,有不少私塾由于经费或其它原因,经常停办,教与学完全由塾师自定。光绪三十三年正月,石井地区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学校--观海小学堂,属当时县治所的地即今盐官城区管辖,校址在石井南张家祠堂内。由张氏兄弟张陛思、张陛赓、张光弟、张鸿翔、张鸿山等创办。堂长为张陛赓、孟肇元,教职员有顾裕声、许森荣、张茂林、余友仁、吴梅春等五人。其中孟肇元为清末秀才。办学资金由地方损资,缺余部份由发起人损助,学生四十余人,每年毕业人数六~八人,并有学田九分,府落在石井桥北小庄桥西。

辛亥革命后,学堂改名为“海宁县城斜区石井国民小学”。其办学经费一部份仍由地方绅士损赠,一部分由当时政府提供,学生大都是损赠办学经费的地方富户子弟,以男生居多,女生极少。以一九二一年为例。小学一个三年级班学生二十三名,仅一名女生。学校共有四个年级,三个教学班,除一年级外,余均不满三十人。开设课程有国语、算术、自然、地理、历史、手工、音乐、图画等。一九一五年秋,学校迁入石井桥南堍保万庵址。一九二二年,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增加了一个补习班,新来二位老师,一名叫沈其利,一名叫王梦川,由沈其利任校长,顾国英继续留教。

北伐开始,学校因逃难而停办。一九二七年秋复课,复课后,顾国英辞职而去。当时学校有近100名学生,分两个复试教学班。校长仍为沈其仁,第二年春,王梦川调走,来了二位姓郭的老师,学生称为“大郭先生”、“小郭先生”均为男性,其中“小郭先生”名祥林,是县中山中学第一届毕业生。从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八年期间,学校教学秩序较为安定,新建了校舍,七间一排平房,学校迁入了新校舍,校址在今钱塘江镇水泥厂南墙边,建校款项为地方有识之士募捐。抗日战争爆发时,新建校舍毁于战火,学校被迫停办,教师与学生都疏散回家。

一九四一年,地方公推沈寿田与王周通等办学校复课事宜、沈与王商量后,请来一姓朱女老师,是石井地区公立学校第一位女教员。当时由于局势极不稳定,学校性质实为“民办”,也由于缺少办学经费,沈寿田去上海向海宁籍商界募捐,用于租赁校舍及支付教员工资,校址先选择在石井首富姚雨亭“洋房”中,即今供销社生资部旧址。一九四二年初重新迁入保万庵旧址办学,学生仅三十名,这个状况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期间,学校没有明确的校长。一因学生不多,教员只一人,另因学校尚有地方绅士管理,实无须再设校长一职。

抗战胜利后,学校归入当时政府,学生人数逐渐增加。一九四六年九月,旧政府任命徐文连后,任命王力行为石井完小校长。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学校共有四个教学班,四名教师,学生人员达一百三十多名,但当时办学经费十分困难,由于旧政府腐败,加上政局多变,教员工资十分低,每月只有县里下拨谷票二担,并且时常不能兑现。同时学校也无明确管理制度,倒是地方绅士十分热心,时常筹措经费支持办学,在地方绅士的支持下,学校修缮了旧庵,并在旁边翻盖了二个教室。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大军南下时,当时石井乡地区共有学校五所,但其规模以石井完小居首。 (二)一九四九年~一九七六年

新中国一成立,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一九四九年六月,石井完小正式复课,同年十一月,正式任命虞哲民为石井小学校长,褚克勤(女)为教导员,并配合土改工作队动员学生入学。到一九五一年春,全校共有四个教学班,六个年级,人数达一百三十六名,教师除了虞与褚外,尚有张月娥(女)、杨玉素(女)、朱月康、高德寿几位老师。除了办好石井小学,石井乡所属其它三所村小也相继开办,第一所在今石井村药师庵,一班学生一至四年级三十人左右,教师是贝汉成;第二所是圣帝殿李家村学校(即今周镇乡新建小学前身),有二个班,五十多名学生,教师是姚庄其,后高德寿调入;第三所是“王马石”小学(即今和平小学前身),一个班,一至四个年级,教师是钱慧玉。这段时间,学校开设课程有:国语、算术、体育、唱歌和劳作,五、六年级还开设自然、地理、历史。一九五三年冬季,学校“少先队”组织成立。在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反、三反、五反运动中,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并在青年民兵中开办夜校、冬校,开始了钱塘江镇历史上的成人教育第一次尝试。

一九五二年,开展思想改造活动,虞哲民因在解放前曾任伪职,并且抵制当时正开展的思想改造活动而被调离。同年九月,陈育新(女)调来石井任校长,教导员仍为褚克勤。一九五六年九月学校改名为“盐官区石井乡中心小学”,同年褚克勤调入云龙小学任校长。这时学校已初具规模,全校教师增至六名,除陈育新外,尚有:沈旭初、于志林、杨玉素、王金宝、周小励,全校一至六年级分设六个单式班,学生为二百人左右,这段时间,学校秩序稳定,教学质量持续上升,五三年至五六年间毕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升入海宁中学、海宁三中学习,并学有建树。如:洪关林,本校一九五三年高小毕业,后考入海宁中学,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瑞士一所大学任客座化学教授;邬建荣,一九五四年毕业于本校高小部,后就读于海宁中学,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后任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翻译。

一九五三年,学校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方针指引下,贯彻执行部颁《小学生守则》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订了个人政治。业务学习计划,提高了教师的政治业务水平。一九五四年,在“以俄为师”,“学习苏联经验”的思想指导下,推行了五级记分制,和课堂教学抓五个环节的模式。一九五六年,响应党提出的“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全体教师自觉钻研业务,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持续稳定上升。

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开始,全校老师都参加了这一运动,运动期间,学校经常仃课,教师参加学习,影响了正常教学。一九五八年六月,陈育新因所谓“现反”问题调离石井,同年九月去祝会小学任教,一九五九年上半年被捕。一九五八年秋,县文教局委派朱达生来石井任石井中心小学校长。

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学校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方针,响应“大办钢铁、大办农业”的号召,办起了“三场”(农场、牧场、工场),饲养了三只羊、一头猪,若干只兔,在学农基地上种值“油菜大王”、“络麻大王”(学农基地在今镇中心学校初中部南墙处),每星期安排了相当时间让学生参加劳动,并且由于当时农村严重缺乏劳动力,时近冬令,络麻尚成堆堆在田里,学生参加劳动,一做就是半天,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一九五八年九月,石井初中创办,上级拨款加地方集资,在石井西,韦驼桥建起二排共十八间平房,加二间食堂。第一年招收二班,共一百二十八名学生,新校址原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一九五七年秋至一九五八年春经过全校一百多名高年级学生几个月劳动才清理出来。校名为“海宁县石井初中”。小学校址仍在石井大桥南堍。当时中小学生完全分治,中学校长为李文华,教导为王兆林,第一年有教师三人,校工一名;小学校长仍为朱达生,六级人员。一九五九年春,小学更名为“钱塘江公社石井中心小学”。

一九六O年底,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一九六一年七月,石井初中决定关闭,全体学生除极少数外(例:当时整个初二班六十四名学生只有二名女生,一名男生转入海宁三中),其余全部动员回队参加农业劳动。第一届毕业生计122名,大都回队参加劳动。中小学教师中有二名由公转民。

一九六一年八月,上级委派胡根荣来石井中心小学接任校长,包稚云为副校长。根据有关规定,动员了大批超龄学生归队劳动,招收了部分民办教师,制定了严格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稳定了教育秩序。学校更名为“钱塘江公社中心小学”。

同年九月,学校与医院成立了文卫系统党支部,张少卿任支部书记。学校工作在文卫支部领导下进行。(六六年~六八年,支部工作基本停止,六八年十月,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各村支部,直至一九七八年一月成立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一九六三年,学校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热潮,举行了“雷锋事迹报告会”,利用黑板报、墙报、借用电影队幻灯,用各种形式向学生系统介绍雷锋同志的事迹,在学雷锋活动中,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学生自发组织送温暖小组,星期天为军属、五保户打扫卫生。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五年期间,由于重视抓教育,学生学习成绩明显回升,一九六五年秋季开学时,全校共有教职员二十名,其中党员二名。六二年至六五年,全校共毕业学生八十七名,招收新生一百五十三名,全校共有七个班级,六五年秋增至九个教学班。

一九六三年秋至一九六四年春,学校还开展了忆苦思甜活动。请进来,走出去,请苦大仇深的老贫农来讲旧社会苦,对师生进行阶级教育,从而步一进激发了广大师生对新社会的热爱。

一九六四年冬至一九六五年,学校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学校每星期至少一次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师生中涌现了大批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一九六四年冬季,业余教育也掀起了高潮。每个教师包干了一至二个生产队,教师白天教全日制,晚上教民校,劳动热情十分高涨。

一九六六年四月,“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进驻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队长为彭章清,(当时文卫系统与街镇合一个工作队),开始所谓“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教学秩序开始混乱,这一年秋季,由于暑期教师集中“清队”学习,开学时间为十月十五日。

一九六七年一月,上海“一月革命”后,为去上海取经,学校停课组织教师去上海串连,步行经桐乡崇福到嘉兴沿铁路至莘庄再乘汽车到沪,住宿在延安东路1号接待站。人数达二十多人(包括各村少部分教师)。

一九六八年九月,“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底,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学校规模缩小,学校改名为“钱塘江公社石井“五·七”学校”。班级为五个年级加一个过渡班,共九个教学班。

一九六九年六月,“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领导小组”成立。

一九七三年,学校开始附设初中班,至一九七五年,小学在校学生达395人,初中在校学生达186人,同年初中毕业生82人。

一九七六年学校开始附设高中班,招收学生48名。至一九七九年仃办高中班。

一九七二年秋,随着招收学生增加,教室日趋紧张,学校在食堂西侧扩建教室用平房十间,计228平方米,办公室一间,计22平方米。

“文革”中,尽管教育进程被严重扭曲,但学校广大教师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之心,为钱塘江镇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文革后期,由于党的教育方针深入人心,学校体育工作还较重视。一九七O年秋,举办了第一届钱塘江公社中心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以后每年都举行全社会性运动会一次,在体育老师的努力下,早操、课外活动,常年坚持不断。学校扩展了体育锻炼场地200多平方米,添置了不少体育设施,为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了条件。

十年动乱, 一场浩劫。在这多变的十年中,虽然广大教师曾为事业、学校前途思索过,担忧过,抗争过,但总逃脱不了时代的枷锁,每走一步,总免不了时时观望、傍徨、畏宿,但可喜的是,这一切终于过去了。 (三)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

“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教育事业犹如枯木逢春,又发新枝。钱塘江镇文化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九七八年九月,公社中心学校成立,学校更名为“钱塘江公社中心学校”,一九八三年撤社并乡,学校更名为“钱塘江乡中心学校”,一九八五年乡建镇学校更名为“钱塘江镇中心学校”,自一九七八年起学校设立党支部,许惠良为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张炳章为副校长。一九八七年又由徐福祥接任。一九八七年由张文学接任,学校党支部根据三中全会的方针,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了全社教育系统的冤假错案多起。同时,组织全社学生批判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着手抓校风校纪的整顿,严格健全了学校的各次规章制度,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九八九年上半年,学校试行中小学教师,岗位责任制,于此同时,狠抓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几年来,镇中心学校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学生在参加县、市各级各类竞赛中都获得了好成绩,单是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八年四年统计,全校共有三十六人次在县、嘉兴市、上海经济区十城市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名次,有七名学生荣获嘉兴市“三好”学生称号,有二名学生被评为嘉兴市优秀学生干部。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七年,全镇共有137名初中毕业生升入名类大专院校。使学校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

重视加强对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要求,对师生政治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一九八O年,重点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贯彻《中小学学生守则》,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一九八二年,学校开展了“文明礼貌月”活动,抓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使学校树立了“团结、文明、求实、奋进”的新校风,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几年来,有五名教师被推选为乡镇人民代表,一名教师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一九八二年被评为“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的先进单位,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县先进集体,一九八四年荣获县、市、省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一九八六年又被评为海宁县先进单位、嘉兴市先进集体。

在此同时,又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系统的文化、业务进修学习。目前全校小学教师大部分达到中师学历,初中教师也有积极坚持业余进修的。

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注意减轻学生负担。自七九年实施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八一年贯彻执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以来,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和课程表,保证了学生每天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工作以达标为重点,改革了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结构,达标率逐年上升,学生体育成绩也有明显提高。一九七八、一九八四、一九八六在县市运动会中均获小学农村组团体冠军。历年来,有二十一位学生代表县市参加了嘉兴市学生运动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三名学生平破了县市纪录。

在上级党委和各级行政部门的关怀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三中全会以来,学校新建了教学用房2993平方米。八四年又征地七亩,投资三十万,新建了小学部教学大楼。几年来。全镇(社)共集资48万元,投资于教育,促进了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九七七年四月,学校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办起了校办印刷厂。几年来,印刷厂克服了资金、技术设备方面的困难,越办越兴旺。现在校办厂共有合同制职工43人,教师2人,印刷机器十多台,发电机组一套,固定资产总值达10多万元。十年来,校办厂总产值达233.94万元,创利26万9千元,上交国家税金11万4千多元,上交校办工业公司1万6千4百多元,上交学校行政9万9千8百多元,学校用这笔资金,翻建食堂,改善了师生福利条件。与此同时,学校也组织学生到校办厂参加劳动。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校办厂真正成为学校“育人”、“聚财”的基地。一九八八年五月,创建钱塘江皮件厂,由曹培生任厂长至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其间创利12万。一九八九年九月,成立镇校办工业办公室,由施雨新同志任主任,协调11家校办厂及一家综合服务部,在工业领导小组统一筹划下,全镇已拥有校办厂工人221人,使之初步规模。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我们对事业信心倍增,对前途充满希望。全校学生决心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去展开钱塘江镇文化教育事业更新的一页。

关于空间的文献论文

1可以自己去维普这类数据库找,肯定能找到相关的论文。自己不想去找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店主应该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 !

2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现状与未来发展

编者按 野外观测研究台站(以下简称野外台站)是开展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的基础性平台,在资源、生态、环境领域具有与实验室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三期,我院将新建“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完善“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中国东部城市生态与区域环境监测研究网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本刊拟从当期开始,以专栏形式介绍上述野外台站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现状与未来发展

作者:张鸿翔1 宁百齐2

(1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北京 100864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磁台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的,目前涵盖了9个主要的野外站和1个数据中心,它们大部分是国家地球物理台站网络和“子午工程”的骨干站,为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将成为我国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的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将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发展

1 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科院对野外站开始大规模建设,知识创新工程二期是我院野外站重要发展阶段,通过对已有台站资源的整合和完善,重点建成了4大野外台站网络,即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研究网络、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络与地磁台链。在2006年开始的院创新三期建设中,为应对国内外蓬勃发展的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应用研究的需求,以地磁台链现有台站为基础,建立和发展中科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是我院野外台站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院的空间环境台站观测研究始自原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现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新中国建立不久,在我国著名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下,建立了地磁、电离层和高层大气观测站网,开拓了我院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工作。目前我院从事空间环境观测的研究所主要有: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大气物理所、测量与地球物理所、高能物理所、空间中心和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等,观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磁场、重力场、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和宇宙线等日地空间环境。

近年来在国际空间物理研究和空间天气研究的推动下和我国的应用需求下,国内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由中科院牵头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已经启动,该工程不仅大大促进了我院空间环境观测能力的建设,也推动了国内有关单位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观测研究水平的提高。(2)我国科学探测卫星“双星”系统的成功发射和取得的科学成果以及正在预研的“夸父计划”等科学探测卫星计划,有利地促进了地基空间环境探测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一系列应用卫星的发射和应用,空间活动日益频繁,如载人航天计划“神舟”飞船系列,探月计划“嫦娥”系列,自主导航卫星计划“北斗”一代、二代系列以及各种通信,军事卫星,都需要对空间环境及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报,保障各类航天器的空间环境安全。因此,这些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的发展。

目前我院从事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的重要野外台站有6个,分别是:

1.1 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

包含四个站,北京主站:116.37?觷E,39.98?觷N; 漠河子站:122.34?觷E,53.49?觷N; 武汉子站:114.34?觷E,30.54?觷N;三亚子站:109.62?觷E,18.34?觷N,均依托于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子午工程”项目的骨干站。

该站整合了院地磁台链和武汉电离层观测站,沿东经120度子午线,从我国最北端漠河到最南端三亚,纬度间隔约10度均匀布局。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台链经过东亚电离层异常区域及蒙古地磁场异常区域,是观测与研究众多地球空间物理现象的“黄金链”。在观测研究内容上,该站以空间环境中涉及的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以及地球磁场为主要观测和研究对象,形成多手段、多参量综合观测,具有同时观测我国空间环境不同经纬度变化、不同空间层次和不同观测参量的能力。其中,设在北京主站的地磁观测于2001年被纳入国际地磁网Intermagnet,是我国首个加入该网的国际基准台;漠河子站对于观测研究来自北极空间环境扰动和能量输入过程有重要作用;武汉子站是观测研究中国电离层地区特性的黄金地带,拥有我国电离层观测60年的连续观测资料,是我国电离层观测历史最长,观测资料最为连续的国际知名台站;三亚子站是观测研究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和高层大气动力学、电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区域。该台站以电离层和地磁场变化为主线,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典型的学科与地域代表性。

1.2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 33.33?觷N, 116.50?觷E )

依托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且“子午工程”的重大设备高空激光雷达也将装备在该站。

该站是由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省地震局于2005年11月联合共建。本站将安徽省地震局对地震、重力、GPS、地电、地磁等方面的观测设备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学院雄厚的科研实力相结合,该站对于中国东部构造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积累地电、地磁、形变和重力的观测资料,为安徽及邻近省份的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监测中高空层大气的物理过程,开展太阳物理与磁层物理的研究,实现固体地球、大气层、磁层的整体综合性观测。

1.3 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

站(简称九峰站,30.52?觷N, 114.49?觷E)

依托于测量与地球物理所,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该站是我国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基地,也是目前中国大陆上唯一的国际地潮中心(ICET)重力潮汐国际基准站,亚洲大陆唯一参加全球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计划研究的观测站。九峰站拥有多种国际上先进的重力观测仪器和空间大地测量仪器,如动力大地测量观测仪器(超导重力仪、绝对重力仪及LaCoste G型和ET型相对重力仪、人卫激光测距仪(SLR)、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欧洲多普勒卫星定位(DORIS)发射机),是目前国内同类观测台站中唯一拥有如此齐备观测条件的台站,也是国际上一流水平的动力大地测量实验观测台站。

1.4 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30.10?觷N, 90.50?觷E)

依托于高能物理所,是科技部首批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点站。

该站于1995年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中国25个科研基地之一及6个可持续发展的大科学计划之一,被誉为国际上最高品质的地面宇宙射线观测站。观测站于1990年由高能物理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宇宙线所合作建造,目前,AS?酌阵列探测器已拥有833个探测器、占地约30000平方米;1998年从日本理化所宇宙线研究室引进的28支NM ?蛳64型中子监测器是全球所有正在运行的60个中子监测器中海拔最高、计数率最高的中子监测器;2001年6月中意合作ARGO 1万多平方米的实验大厅落成,2006年6月5000平方米RPC“地毯”式探测器正式投入运行。

1.5 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

站(19.31?觷N,109.08?觷E)

依托于空间中心,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时也是国家“子午工程”项目的骨干站。

该站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间天气综合探测仪器,包括电离层DPS-4测高仪、电离层GPS-TEC监测仪、电离层GPS闪烁监测仪和大气电场仪等观测设备,并取得了多年的探测数据。台站主要探测和研究我国低纬度地区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和地磁扰动变化及其对太阳活动风暴响应的物理过程,研究其空间天气因果链过程中的作用,建立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扰动变化的模型,研究电离层空间天气的预报方法。为探索低纬度和赤道地区空间天气变化规律和建立相关的空间天气模式提供科学探测数据,为我国的通讯、空间飞行和航天活动提供保障。

1.6 河北香河大气物理综合观测研究站

(39.75?觷N, 116.95?觷E)

依托于大气物理所,国家“子午工程”的骨干设备MST雷达将在本站建设。

该站拥有的大中型观测仪器有VHF/ST雷达、双波长天气雷达、多部流动测雨雷达、GPS臭氧探空系统、小气候观测塔、气球跟踪遥测系统及数个雨量自记仪等。香河站是我国中层大气探测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华北大气环境监测和大气探测高新技术自主研发的试验基地。

2 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中科院的空间环境观测台站的建立对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

(1)通过采用高频多普勒台站和电离层测高仪对电离层的长期观测分析,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地区电离层扰动与青藏高原地形隆起和低涡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揭示了中国中部电离层扰动的地区特性,为解释困扰国际空间界60多年的电离层远东异常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2)利用我国空间环境台站积累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观测资料,并与国际上的同类观测资料结合,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电离层、地磁扰动等空间气候学中涉及的长期趋势、太阳活动变化以及年变化、半年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3)在我国青藏高原的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用宇宙射线广延大气簇阵列成功观测到了“宇宙线太阳阴影”的偏移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世界上最清晰的阴影图像,反映了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磁场的扰动,从而建立了新的在地面上长期持续监测日?蛳地空间大尺度磁场和太阳活动变化的研究方法,推动了太阳活动变化对地球环境影响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使研究太阳活动和行星际磁场变化的关联及探索用于空间环境预报成为可能。

(4)围绕地球潮汐形变的精密确定、大气海洋与重力场耦合机理、地球简正模及其液核共振和地球自转变化等国际前沿领域,创新性提出的“小参数扰动”方法是国际上3种潮汐理论模拟解法之一,国际同行评价认为,这是考虑地球地幔侧向非均匀性最有效的解法。建立了中国大陆东西重力潮汐剖面及沿海重力潮汐剖面、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和重力仪国际标定系统。

(5)在香河大气综合观测站建立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大型VHF/MST雷达,并利用1/4阵能够开展经常性的探测,先后进行边界性观测实验,上对流层?蛳下平流层区域的综合观测实验和大气环境参数垂直分布的观测研究。

3 有关的日地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科

学问题及国家需求

3.1 重要科学问题

(1)日地空间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能量传输过程。研究太阳表面、太阳风和地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形态与变化特性,主要是太阳能量辐射与地球空间的响应,特别强调日地空间整体行为中的能量传输过程。

(2)空间天气的产生与发展,日地空间系统中的暴特性。研究日地空间中灾害性扰动过程,主要是太阳爆发及其引起的行星际扰动和地球空间暴(磁暴、磁层亚暴、电离层暴等)相关的空间现象的产生与演化特性。

(3)日地空间系统中各层次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耦合。主要研究涉及日冕?蛳太阳风的耦合、太阳风对磁层的作用、磁层?蛳电离层耦合、电离层?蛳热层?蛳中高层大气耦合以及电离层?蛳大气层?蛳地表(岩石圈、海洋)的耦合等发生在空间环境各分界面上的各种复杂物理过程。

(4)空间环境气候学特性与模式化。主要研究空间环境及其特征参量的平均特性与长期变化,采用数学物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等建立描述空间环境分布与变化基本模式,用于空间物理研究与空间环境预报。

(5)空间物理中的基本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包括等离子体的加速、辐射、波动、不稳定性、非线性以及相关的磁场重联等日地空间重要现象的基本物理过程。

3.2 重大国家需求

(1)航天工程安全保障。空间环境中的辐射增强等剧烈扰动过程破坏飞行器的电子器件、中断飞行器与地面的通信联系、威胁宇航员的安全,已成为航天工程的第一杀手。通过空间环境观测为航天工程提供空间环境预报,以便对空间灾害采取必要的规避与保护措施,避免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牺牲。

(2)地面技术系统的安全。空间环境的剧烈扰动可导致高危地区地面电力传输线、输油管道以及通信电缆的损坏。特别是在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能源联系日渐密切的情况下,这类空间环境的破坏性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4 未来发展

4.1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定位

根据国内外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发展情况和趋势,我院的“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定位是:以地基台网观测研究我国地球空间环境(同时考虑太阳活动和全球变化),形成横跨我国南北具有地磁基本场和变化场、各种尺度电离层结构、不同高度中高层大气物理场的多手段综合观测网络,并具有宇宙线、地球重力和大地动力高精度测量综合观测能力。该网络将成为开展我国地球磁层动力学,电离层结构与扰动传播,中高层大气波动激发与传播,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以及地球各圈层耦合,空间环境预报模式研究等空间物理研究的基础研究平台和长久性观测研究基地。“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实现,将使我院地球物理、空间物理有关研究内容拓宽,观测研究能力提升,通过观测与研究紧密相结合,使有关学科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该网络将成为一个技术综合、管理先进、特色鲜明,在国际有重要影响,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研究上具有引领作用和不可替代地位的“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

4.2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模

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实施采取两步走的方式:首先建成由我院的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主站和漠河、武汉、三亚三个子站构成),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北京数据中心构成的网络,它以地球经圈为主线,布局合理,由地磁观测、中高层大气观测、电离层结构观测和电离层TEC观测4种可长期连续观测手段,能对我国空间环境有效观测。在仪器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综合观测基础上,通过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开发相应的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实现各台站与北京网络中心的数据实时传输和网上显示能力,将北京数据中心建成一个具有数据收集、处理和共享的交换平台,并与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联网。

在第二步发展规划中,将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香河大气综合观测站纳入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在羊八井观测站增加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与地磁观测,建成世界上最高的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将位于海南富克的空间天气观测站与海南三亚的地磁站一道,形成对我国低纬地区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研究基地。整合香河大气综合观测站等北京地区空间环境相关的台站资源,在北京地区形成从大气、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综合观测研究系统。

4.3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未来开展

的工作

(1)利用多点连续,具有高度剖面的电离层结构和扰动观测数据,在中国电离层不同尺度扰动及传播特性,特别是电离层对固体地球和大气各圈层活动响应过程,电离层远东异常成因等重要科学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2)利用形成的中层大气综合观测网络提供的具有空间、时间和高度变化的数据,揭示出我国中高层中重力波、潮汐、行星波等大气波动激发与传播特性,在中高层大气波动激发传播,中层顶动力过程等有关学科前沿的研究上做出重要创新贡献。

(3)利用综合地球动力测量资料,获得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中国南北和东西重力潮汐等剖面,结合国际上的地球动力测量数据,在全球重力场潮汐和非潮汐变化特征研究,地球潮汐形变的精密确定、大气海洋与重力场耦合机理、地球简正模及其液核共振和地球自转变化等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性成果。同时为国家重大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绝对重力测量和我国微伽级绝对重力基准网建立与完善,做出重要贡献。

(4)在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所具有的观测数据实时联网和处理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模式和数据同化方法,开展我国空间环境,特别是与导航、通信等空间工程密切相关的电离层空间环境的现报和预报方法研究,建立有关示范系统,为我国空间工程应用,满足国家需要做出重要贡献。

总之,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通过对有关学科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我国和我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平台,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上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在我国所处的中低纬地区的近地空间环境研究,地球各圈层耦合及相互作用的基础性研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应用研究做出贡献。

张鸿翔 男,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固体地球科学处副处长,副研究员。1972年出生。2001年获得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球动力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幔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先后参加过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地质流体作用及其成矿效应研究”和杰出青年基金“流体-岩石反应体系中稀土元素(和钇)的地球化学”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科研文章16篇。2002年到中科院机关工作,先后作为主要执笔人撰写报告30余份,发表管理文章10余篇。

求关于日地空间的论文!急~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现状与未来发展

编者按 野外观测研究台站(以下简称野外台站)是开展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的基础性平台,在资源、生态、环境领域具有与实验室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三期,我院将新建“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完善“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中国东部城市生态与区域环境监测研究网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本刊拟从当期开始,以专栏形式介绍上述野外台站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现状与未来发展

作者:张鸿翔1 宁百齐2

(1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北京 100864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磁台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的,目前涵盖了9个主要的野外站和1个数据中心,它们大部分是国家地球物理台站网络和“子午工程”的骨干站,为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将成为我国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的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将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发展

1 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科院对野外站开始大规模建设,知识创新工程二期是我院野外站重要发展阶段,通过对已有台站资源的整合和完善,重点建成了4大野外台站网络,即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研究网络、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络与地磁台链。在2006年开始的院创新三期建设中,为应对国内外蓬勃发展的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应用研究的需求,以地磁台链现有台站为基础,建立和发展中科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是我院野外台站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院的空间环境台站观测研究始自原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现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新中国建立不久,在我国著名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下,建立了地磁、电离层和高层大气观测站网,开拓了我院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工作。目前我院从事空间环境观测的研究所主要有: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大气物理所、测量与地球物理所、高能物理所、空间中心和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等,观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磁场、重力场、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和宇宙线等日地空间环境。

近年来在国际空间物理研究和空间天气研究的推动下和我国的应用需求下,国内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由中科院牵头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已经启动,该工程不仅大大促进了我院空间环境观测能力的建设,也推动了国内有关单位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观测研究水平的提高。(2)我国科学探测卫星“双星”系统的成功发射和取得的科学成果以及正在预研的“夸父计划”等科学探测卫星计划,有利地促进了地基空间环境探测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一系列应用卫星的发射和应用,空间活动日益频繁,如载人航天计划“神舟”飞船系列,探月计划“嫦娥”系列,自主导航卫星计划“北斗”一代、二代系列以及各种通信,军事卫星,都需要对空间环境及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报,保障各类航天器的空间环境安全。因此,这些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的发展。

目前我院从事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的重要野外台站有6个,分别是:

1.1 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

包含四个站,北京主站:116.37?觷E,39.98?觷N; 漠河子站:122.34?觷E,53.49?觷N; 武汉子站:114.34?觷E,30.54?觷N;三亚子站:109.62?觷E,18.34?觷N,均依托于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子午工程”项目的骨干站。

该站整合了院地磁台链和武汉电离层观测站,沿东经120度子午线,从我国最北端漠河到最南端三亚,纬度间隔约10度均匀布局。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台链经过东亚电离层异常区域及蒙古地磁场异常区域,是观测与研究众多地球空间物理现象的“黄金链”。在观测研究内容上,该站以空间环境中涉及的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以及地球磁场为主要观测和研究对象,形成多手段、多参量综合观测,具有同时观测我国空间环境不同经纬度变化、不同空间层次和不同观测参量的能力。其中,设在北京主站的地磁观测于2001年被纳入国际地磁网Intermagnet,是我国首个加入该网的国际基准台;漠河子站对于观测研究来自北极空间环境扰动和能量输入过程有重要作用;武汉子站是观测研究中国电离层地区特性的黄金地带,拥有我国电离层观测60年的连续观测资料,是我国电离层观测历史最长,观测资料最为连续的国际知名台站;三亚子站是观测研究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和高层大气动力学、电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区域。该台站以电离层和地磁场变化为主线,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典型的学科与地域代表性。

1.2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 33.33?觷N, 116.50?觷E )

依托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且“子午工程”的重大设备高空激光雷达也将装备在该站。

该站是由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省地震局于2005年11月联合共建。本站将安徽省地震局对地震、重力、GPS、地电、地磁等方面的观测设备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学院雄厚的科研实力相结合,该站对于中国东部构造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积累地电、地磁、形变和重力的观测资料,为安徽及邻近省份的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监测中高空层大气的物理过程,开展太阳物理与磁层物理的研究,实现固体地球、大气层、磁层的整体综合性观测。

1.3 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

站(简称九峰站,30.52?觷N, 114.49?觷E)

依托于测量与地球物理所,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该站是我国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基地,也是目前中国大陆上唯一的国际地潮中心(ICET)重力潮汐国际基准站,亚洲大陆唯一参加全球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计划研究的观测站。九峰站拥有多种国际上先进的重力观测仪器和空间大地测量仪器,如动力大地测量观测仪器(超导重力仪、绝对重力仪及LaCoste G型和ET型相对重力仪、人卫激光测距仪(SLR)、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欧洲多普勒卫星定位(DORIS)发射机),是目前国内同类观测台站中唯一拥有如此齐备观测条件的台站,也是国际上一流水平的动力大地测量实验观测台站。

1.4 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30.10?觷N, 90.50?觷E)

依托于高能物理所,是科技部首批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点站。

该站于1995年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中国25个科研基地之一及6个可持续发展的大科学计划之一,被誉为国际上最高品质的地面宇宙射线观测站。观测站于1990年由高能物理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宇宙线所合作建造,目前,AS?酌阵列探测器已拥有833个探测器、占地约30000平方米;1998年从日本理化所宇宙线研究室引进的28支NM ?蛳64型中子监测器是全球所有正在运行的60个中子监测器中海拔最高、计数率最高的中子监测器;2001年6月中意合作ARGO 1万多平方米的实验大厅落成,2006年6月5000平方米RPC“地毯”式探测器正式投入运行。

1.5 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

站(19.31?觷N,109.08?觷E)

依托于空间中心,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时也是国家“子午工程”项目的骨干站。

该站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间天气综合探测仪器,包括电离层DPS-4测高仪、电离层GPS-TEC监测仪、电离层GPS闪烁监测仪和大气电场仪等观测设备,并取得了多年的探测数据。台站主要探测和研究我国低纬度地区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和地磁扰动变化及其对太阳活动风暴响应的物理过程,研究其空间天气因果链过程中的作用,建立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扰动变化的模型,研究电离层空间天气的预报方法。为探索低纬度和赤道地区空间天气变化规律和建立相关的空间天气模式提供科学探测数据,为我国的通讯、空间飞行和航天活动提供保障。

1.6 河北香河大气物理综合观测研究站

(39.75?觷N, 116.95?觷E)

依托于大气物理所,国家“子午工程”的骨干设备MST雷达将在本站建设。

该站拥有的大中型观测仪器有VHF/ST雷达、双波长天气雷达、多部流动测雨雷达、GPS臭氧探空系统、小气候观测塔、气球跟踪遥测系统及数个雨量自记仪等。香河站是我国中层大气探测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华北大气环境监测和大气探测高新技术自主研发的试验基地。

2 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中科院的空间环境观测台站的建立对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

(1)通过采用高频多普勒台站和电离层测高仪对电离层的长期观测分析,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地区电离层扰动与青藏高原地形隆起和低涡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揭示了中国中部电离层扰动的地区特性,为解释困扰国际空间界60多年的电离层远东异常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2)利用我国空间环境台站积累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观测资料,并与国际上的同类观测资料结合,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电离层、地磁扰动等空间气候学中涉及的长期趋势、太阳活动变化以及年变化、半年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3)在我国青藏高原的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用宇宙射线广延大气簇阵列成功观测到了“宇宙线太阳阴影”的偏移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世界上最清晰的阴影图像,反映了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磁场的扰动,从而建立了新的在地面上长期持续监测日?蛳地空间大尺度磁场和太阳活动变化的研究方法,推动了太阳活动变化对地球环境影响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使研究太阳活动和行星际磁场变化的关联及探索用于空间环境预报成为可能。

(4)围绕地球潮汐形变的精密确定、大气海洋与重力场耦合机理、地球简正模及其液核共振和地球自转变化等国际前沿领域,创新性提出的“小参数扰动”方法是国际上3种潮汐理论模拟解法之一,国际同行评价认为,这是考虑地球地幔侧向非均匀性最有效的解法。建立了中国大陆东西重力潮汐剖面及沿海重力潮汐剖面、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和重力仪国际标定系统。

(5)在香河大气综合观测站建立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大型VHF/MST雷达,并利用1/4阵能够开展经常性的探测,先后进行边界性观测实验,上对流层?蛳下平流层区域的综合观测实验和大气环境参数垂直分布的观测研究。

3 有关的日地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科

学问题及国家需求

3.1 重要科学问题

(1)日地空间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能量传输过程。研究太阳表面、太阳风和地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形态与变化特性,主要是太阳能量辐射与地球空间的响应,特别强调日地空间整体行为中的能量传输过程。

(2)空间天气的产生与发展,日地空间系统中的暴特性。研究日地空间中灾害性扰动过程,主要是太阳爆发及其引起的行星际扰动和地球空间暴(磁暴、磁层亚暴、电离层暴等)相关的空间现象的产生与演化特性。

(3)日地空间系统中各层次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耦合。主要研究涉及日冕?蛳太阳风的耦合、太阳风对磁层的作用、磁层?蛳电离层耦合、电离层?蛳热层?蛳中高层大气耦合以及电离层?蛳大气层?蛳地表(岩石圈、海洋)的耦合等发生在空间环境各分界面上的各种复杂物理过程。

(4)空间环境气候学特性与模式化。主要研究空间环境及其特征参量的平均特性与长期变化,采用数学物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等建立描述空间环境分布与变化基本模式,用于空间物理研究与空间环境预报。

(5)空间物理中的基本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包括等离子体的加速、辐射、波动、不稳定性、非线性以及相关的磁场重联等日地空间重要现象的基本物理过程。

3.2 重大国家需求

(1)航天工程安全保障。空间环境中的辐射增强等剧烈扰动过程破坏飞行器的电子器件、中断飞行器与地面的通信联系、威胁宇航员的安全,已成为航天工程的第一杀手。通过空间环境观测为航天工程提供空间环境预报,以便对空间灾害采取必要的规避与保护措施,避免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牺牲。

(2)地面技术系统的安全。空间环境的剧烈扰动可导致高危地区地面电力传输线、输油管道以及通信电缆的损坏。特别是在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能源联系日渐密切的情况下,这类空间环境的破坏性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4 未来发展

4.1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定位

根据国内外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发展情况和趋势,我院的“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定位是:以地基台网观测研究我国地球空间环境(同时考虑太阳活动和全球变化),形成横跨我国南北具有地磁基本场和变化场、各种尺度电离层结构、不同高度中高层大气物理场的多手段综合观测网络,并具有宇宙线、地球重力和大地动力高精度测量综合观测能力。该网络将成为开展我国地球磁层动力学,电离层结构与扰动传播,中高层大气波动激发与传播,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以及地球各圈层耦合,空间环境预报模式研究等空间物理研究的基础研究平台和长久性观测研究基地。“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实现,将使我院地球物理、空间物理有关研究内容拓宽,观测研究能力提升,通过观测与研究紧密相结合,使有关学科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该网络将成为一个技术综合、管理先进、特色鲜明,在国际有重要影响,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研究上具有引领作用和不可替代地位的“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

4.2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模

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实施采取两步走的方式:首先建成由我院的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主站和漠河、武汉、三亚三个子站构成),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北京数据中心构成的网络,它以地球经圈为主线,布局合理,由地磁观测、中高层大气观测、电离层结构观测和电离层TEC观测4种可长期连续观测手段,能对我国空间环境有效观测。在仪器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综合观测基础上,通过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开发相应的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实现各台站与北京网络中心的数据实时传输和网上显示能力,将北京数据中心建成一个具有数据收集、处理和共享的交换平台,并与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联网。

在第二步发展规划中,将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香河大气综合观测站纳入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在羊八井观测站增加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与地磁观测,建成世界上最高的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将位于海南富克的空间天气观测站与海南三亚的地磁站一道,形成对我国低纬地区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研究基地。整合香河大气综合观测站等北京地区空间环境相关的台站资源,在北京地区形成从大气、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综合观测研究系统。

4.3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未来开展

的工作

(1)利用多点连续,具有高度剖面的电离层结构和扰动观测数据,在中国电离层不同尺度扰动及传播特性,特别是电离层对固体地球和大气各圈层活动响应过程,电离层远东异常成因等重要科学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2)利用形成的中层大气综合观测网络提供的具有空间、时间和高度变化的数据,揭示出我国中高层中重力波、潮汐、行星波等大气波动激发与传播特性,在中高层大气波动激发传播,中层顶动力过程等有关学科前沿的研究上做出重要创新贡献。

(3)利用综合地球动力测量资料,获得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中国南北和东西重力潮汐等剖面,结合国际上的地球动力测量数据,在全球重力场潮汐和非潮汐变化特征研究,地球潮汐形变的精密确定、大气海洋与重力场耦合机理、地球简正模及其液核共振和地球自转变化等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性成果。同时为国家重大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绝对重力测量和我国微伽级绝对重力基准网建立与完善,做出重要贡献。

(4)在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所具有的观测数据实时联网和处理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模式和数据同化方法,开展我国空间环境,特别是与导航、通信等空间工程密切相关的电离层空间环境的现报和预报方法研究,建立有关示范系统,为我国空间工程应用,满足国家需要做出重要贡献。

总之,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通过对有关学科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我国和我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平台,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上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在我国所处的中低纬地区的近地空间环境研究,地球各圈层耦合及相互作用的基础性研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应用研究做出贡献。

张鸿翔 男,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固体地球科学处副处长,副研究员。1972年出生。2001年获得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球动力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幔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先后参加过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地质流体作用及其成矿效应研究”和杰出青年基金“流体-岩石反应体系中稀土元素(和钇)的地球化学”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科研文章16篇。2002年到中科院机关工作,先后作为主要执笔人撰写报告30余份,发表管理文章10余篇。E-mail:hxzhang@cashq.ac.cn

广东地质小知识

1.关于广东地理知识

1、广东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大洋洲、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所以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 广东省人均耕地占有量在全国30个盛市、区中排在倒数第二位,人均土地面积为0.3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世界平均水平的12.5%。 广东省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低纬,面临广阔的海洋,因此海洋和大陆均对广东气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②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①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广东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大是降水丰富形成的,气温高又使河流终年不冻。汛期长,集中在夏秋两季,水量大,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形成原因与夏秋两季受东南季风和台风带来大量降水有关。 水稻的主要产地: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东江、北江河谷、沿海各河流的小平原。甘蔗的主要产地:珠江三角洲及粤西地区沿海小平原。

希望采纳

2.广东的地形有哪些小学生品德卷

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如鉴江水系)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

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 广东地貌(20张) 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

3.广东省地质单位有哪些

广东省主要地质专业单位(广东省地质学会理事单位)一览表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51号 广东省物料实验检测中心 邮编:512026 韶关市新华南路 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 邮编: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鹅岭南路101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3地质大队 邮编: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4地质大队 邮编:512023 韶关市北江路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5地质大队 邮编:512023 韶关市工业西芙蓉二路嘉兴楼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6地质大队 邮编:526020 肇庆市端州梅庵路9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19地质大队 邮编:515021 汕头市护堤路30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2地质大队 邮编:514089 梅州市环市路地质大厦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3地质大队 邮编:516300 惠东县平山镇广汕路107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56地质大队 邮编:529000 江门市河南中沙41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57地质大队 邮编: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 邮编:519000 珠海市香洲区梅华东路 广东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秀全大道59号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邮编:518023 深圳市宝港路7号 深圳市地质勘查局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建集团 邮编:528000 佛山市卫国路43号 广东省佛山地质局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 邮编:510510 广州市广花路石柱岭大街34号 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探矿机械厂 邮编: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路160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邮编: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路160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邮编:510030 广州市豪贤路193号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邮编:517000 河源市长安路73号 河源市国土资源局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嘉禾园坛岭路200号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663 广州市天河东圃 广东省食品药品学校 邮编:524057 湛江市坡头区22号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邮编:510663 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89号燕侨大厦1404号 广州泰峰地质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邮编:510630 广州市天河北路鸿翔大厦B座2505室 广州云金地数码科技公司 邮编:510060 广州市环市东路348号(东)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075 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邮编: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嘉禾地质大院 广东煤炭地质局 邮编:511515 韶关市曲江县犁市镇 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 邮编:512143 清远市小市北江三路 广东煤炭地质局202勘探队 邮编:510034 广州市越华路116号 广东省煤炭工业总公司 邮编:514500 兴宁市城镇106号区 广东省煤炭工业总公司四望嶂留守处 矿山安全技术事物有限公司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滨湖路1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 邮编:512026 韶关市63信箱 核工业290研究所 邮编:528133 佛山市三水区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1大队 邮编:510800 河源市18号信箱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2大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路48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3大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滨江大道1号 广东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邮编:512028 韶关市芙蓉北路64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075 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广州公司 邮编: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邮编:510640 广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邮编:510301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邮编:510070 广州市先烈南路81号 广东省地震局 邮编:510403 广州市机场路111号 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广东总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云山大道宾馆新村二栋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察院 邮编:510170 广州市荔湾路陈家祠道48号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东环路4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 邮编:512026 韶关市新华北路126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2队 邮编:526040 肇庆市明珠路26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3队 邮编: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8队 邮编:510600 广州市东风东路846号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611 广州市天寿路沾益直街19号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邮编:510631 广州市石牌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邮编:510405 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广州大学地理学院 邮编:528000 佛山市江湾一路18号 佛山科技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邮编:510070 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 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编:510060 广州市建设二马路23号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230 广州市前进路157号 广州四航工程技术研究院 邮编:510631 广州市五山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邮编: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号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质学会 邮编:518028 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深勘大厦410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 邮编:518026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

4.广东地理差异大的地区

广东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四种类型并存。

广东省丘陵广布,约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二,与广西丘陵合称两广丘陵。粤北为南岭,省内有罗浮、西樵、鼎湖、丹霞四大名山。

沿海有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韩江三角洲)。珠江水系三源西、北、东江以西江为主。

广东地跨北回归线,一般属中、南亚热带湿润季风区(雷州地区属北热带)。一月平均气温8-16度,七月平均气温28度左右,粤北山区气温略低。

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春季多梅雨,夏秋间多台风暴雨。

5.有趣的地理小知识

1 地理差异 中国北方多旱田所以以小麦为主所以北方人爱吃面食 而南方多水田所以盛产水稻 所以南方一吃稻米为主 而英国是属于海洋性气候 一年四季温暖潮湿所以盛产多汁牧草 所以以吃奶酪牛扒为主 这是地理差异带来的人们生活习惯.

2教你看上弦月还是下弦月 有一个简单的口诀是 上限月上半夜 下限月下半月 也就是 你但凡能在半夜12-00 之前看到的月亮都是上限月 上限月是什么时候升起来的呢 ? 是每天的中午12点 那我们看不见的原因你该知道了把 当然是因为太阳太亮了啊 下限月是每天半夜十二点升起来的 要是哪天你踏着黎明去上学 那你看到天边的月亮就一定是下弦月了 很浪漫的

介绍梵净山历史

【梵净山】

原名“三山谷”,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得名“梵天净土”,国务院于1978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单位之一。

【历史】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当时,唐政府已在梵净山西麓设立“思邛县”(唐开元四年716年设,今贵州印江县)。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因唐“思邛县”而得名,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

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又因金顶孤峰突起,形如饭甑,故称“饭甑山”。又因明代该山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为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大灵山”。

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如镜一般,称“石镜”或“月镜”;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悉现于石镜中,故称“月镜山”(陈鼎《黔游记》,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顶超然卓立,故又称“卓山”。(康熙年)《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通用“梵净山”,而“饭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传于民间。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胜的是新金顶,在海拔22 00余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10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两个山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有天桥相连,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还有那独立撑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状若册籍的万卷书(山岩)等,形神兼备,令人叹绝!至于梵净山顶部一带常常出现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牵梦绕,一睹为快。水,或涓涓细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练悬空,或奔腾咆哮,皆异常澄洁。峰回水转,汇成了九十九条溪流,顺山势的东西走向,向东汇成了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汇成印江河,直奔乌江进长江。树,遍山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一幅天然画卷。还有那云、雾、风,波谲云诡,也给梵净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俨然画中行,恍若仙山游。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早已声名远播。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明朝万历皇帝之所以要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寺庙),是鉴于曾经兴盛一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因长年战乱而日趋衰落破败,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碑文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记载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连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净山的声名早已传入了南京、北京,倾动了十三个行省的地方长官。

梵净山这个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还使梵净山成为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由于梵净山的山体庞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原始基地。梵净山不仅生长着满山遍岭的各种植物和栖息着各类动物,而且拥有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和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以及中国鸽子花树(珙铜)等珍稀植物。梵净山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成为了人类的一大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国务院于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梵净山是幸运的,因为在地球的同纬度上,只有它还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梵净山的幸运,既得益于先人爱惜,也得力于当代人的保护。

印江,只不过是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区区小县,异常闭塞,可是自明清以来,书法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牌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之乡”。在梵净山麓的两个碑林中,你可欣赏到当代书坛泰斗赵朴初、启功、沈鹏等人的墨宝。这里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即1934年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黔东特区,就屹立在梵净山麓的领边几县。

梵净山是佛教名山,是生态王国,是风景胜地,是一方净土。谁不向往这么一个返璞归真、怡养身心的人间仙境呢!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梵净山山清水秀,号称有“九十九溪”,这些溪流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十一条主要河流,呈放射状奔腾而下,沿途多急流险滩,跌水瀑布。梵净山是佛教胜地,“梵净”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脱俗之意。自明万历年间开始,建梵刹庙宇,成为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遥遥相对应的佛教名山。

梵净山中最珍贵的动物是黔金丝猴,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又称之为“灰金丝猴”。梵净山为世界上唯一分布区,据调查仅有500余只,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黔金丝猴的分布环境比较特殊,主要活动于保护区东北部松江县境内,海拔1400—1800米之间;那里地形崎岖、林木茂盛。它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树皮和果为食,它们过着典型的群体树栖生活。各群均由不同年龄组成,最强壮的雄猴任群体的首领,但各群体间互不往来,活动的地域范围各不重叠,囿于固定的领地。对于受伤和死亡者则有抢尸习俗。

梵净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据传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后到山上修行,修建庙宇,普塑佛像,建立四大脚庵,开凿五方道路,山上山下寺庙殿堂星罗棋布。敕赐镇山印,号称“古茶店”,古茶殿亦称“承恩殿”,位于梵净老山与金顶间的斜坡上,规模宏大。分为上、下两个殿宇,上殿称上茶殿,下殿称下茶殿。半山有石墙,石墙正中有拱门,门框上嵌一块石刻匾额,匾额上书“圣旨”二字,下书“敕赐承恩殿”五个大字。院墙和殿基均为块块板岩叠造而成。下茶殿的残垣断壁边,耸立着一块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宽0.98米,上刻“梵净山茶典碑文”,计1400余字,碑文是清代文人张鸿翔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撰写,文中描写梵净山的开山由来与几番兴衰历史,生动地描绘了梵净山壮丽的景色及朝觐的空前盛况。

梵净山老金顶之下有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北京户部朗中李芝彦撰写的《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文,碑高达2.9米,宽1.5米,共1394个字。碑文详尽描述梵净山的名胜风光,内容十分丰富,是梵净山重要的文物。

参考:百度文献、百科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