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上海学生跳桥的母亲现在怎么样了-上海跳桥学生后续

上海学生跳桥的母亲现在怎么样了-上海跳桥学生后续

发布: 更新时间:2023-04-01 01:42:09

本文目录一览:

  • 1、17岁少年跳桥,家长,别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2、17岁男孩跳桥丧生:妈妈不骂你了,回来好吗?
  • 3、汶川地震11周年 现在的汶川怎么样了?
  • 4、有“王胜男”常用语言暴力的妈妈,林妙妙性格还能这么豁达,真是万幸~
  • 5、17岁男孩跳桥,背后是教育和情绪沟通的困局
  • 6、稳住自己,做孩子的守护神

17岁少年跳桥,家长,别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悠然

-1-

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在校职高二学生,冲出车门,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

17岁,最美好青春的生命,5秒钟就消失了。

据说,是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遭受批评,母亲颇为恼火,在路上忍不住训起孩子。

视频里,母亲开车带着儿子,不知为何,突然把车停在川流不息的高架桥上。冲下车去骂孩子,情绪激动。骂完之后,回到前排。不知又说了什么,17岁的少年突然拉开车门,向护栏跑去。母亲下车去追,手要碰及孩子的脚了,但还是没能抓住。目前俯身看下去,夜色中,滚滚江水已经孩子冲走。

失控的母亲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目睹儿子自杀,她无力挽回,这将成为终身折磨自己的噩梦。更难过的是,儿子的死,与自己当时情绪失控,冲口而出的那些像刀子一般话语有直接关系。

-2-

作为一个有着青春期孩子的妈妈,这样的新闻让我揪心,让我害怕。

去年3月,我们小区一个上小学5年级的孩子,因为没写完寒假作业,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后,回家又被家长批评。

11岁的她给母亲留下一个纸条,从家里的窗户跳下。

家长具体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象,能让孩子觉得人生不值得,一定是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不被爱,是没用的。

2年前,我们小区一个中学生也是从自家窗户跳下。

据说,是班里同学丢了手机,当时碰巧她在教室里,于是成了怀疑对象。

家长被叫去学校后,没听女儿解释,直接给她甩了一个巴掌,骂她怎么会做出如此丢人现眼的事情。

那个巴掌,比之前的被怀疑,被侮辱,都致命。

连最亲的人都不信任自己,最亲的人都不帮自己,那一刻,孩子的眼里又怎能看到美好。

本身以为,自己深陷泥沼,唯有父母这根救命稻草可以依靠,谁知道。****父母用恶毒的语言,杀死了孩子的期望。****父母,成了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3-

有时候,杀死一个人,一句话就够了。

曾经看过的一个视频。

一个中年男人看到儿子玩游戏,嫌儿子不学无术。跟儿子发生了争执,他越说越激动,然后从抽屉里掏出一把枪,扔到桌子上,对儿子说:“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你还不如死了算了?”

儿子立马抓起枪,对着脑门就扣动了扳机。

中年男人和他老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追悔莫及。

一个网友留言:

很多妈妈或许不会想到, 自己情绪不佳时的一时泄愤,一句讽刺,一句粗暴的呵斥,如匕首般刺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阴影。

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忘了说话的分寸 ,尤其对孩子。

没有控制好情绪,由着情绪的恶魔冲出来,伤害我们至亲的人。每每发了火就懊恼万分,话刚出口就自责不已。

-4-

事实上,在自己做母亲的这13年里,我也犯过这样的错,也说过伤害孩子的话。

我的女儿也曾因作业太多,作业太难而抱怨,甚至哭泣。

有多少家长都如同我曾经这般指责过孩子?

现在想来,孩子的抱怨,哭泣都是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妈妈,我遇到困难了,请你帮帮我。

”就如同我们遭受事业瓶颈时,需要他人的鼓励一般。如果那个时候老板一头凉水泼下,我们是否还有勇气突破瓶颈。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批评、指责能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可是如果换位思考,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需要的是鼓励还是批评。

那些出自我们之口的贬损的信息,只会粉碎孩子的自尊,对孩子的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破坏性的打击。

一个总是活在批评中的孩子,他的自尊和自信一次次被践踏,会渐渐退缩到自卑的阴影中。

阿德勒认为,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

一个人只有“利益”大于“付出”才会付出,

只有幸福大于苦难才会接受苦难,

只有“可以”大于“不可以”才会承认“不可以”,

只有“赞扬”大于“批评”才会接受“批评”。

孩子更是如此,他们需要鼓励,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我们的鼓励,能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能燃起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

-5-

为人父母,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天才永远都是少数,我们大部分孩子,会如我们大部分成人一样,都只能是普通平凡的。

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对孩子的不接纳,会让孩子的自尊心一次次被贬损,被摧毁。

当孩子一次次被否定,孩子内心的堡垒慢慢崩塌:

“我是没用的”,

“我是不好的”,

“我的爸爸妈妈不喜欢我”。

我们拿起剪刀想把他修剪成我们期待中的样子,他感受到的是深深地打击和不被接纳。

接纳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感受更多的安全感。****他只有感觉安全,才能探索、学习、进步。

我们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接纳孩子的不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对孩子来说,接纳等于被爱。****接纳就像土壤,它能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对我们来说,接纳也就等于尊重孩子,也是放过自己的执念,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

少了执念、少了不甘、少了怨恨,少了焦虑,也就少了批评和指责。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倾听,多一点爱,或许就能避免下一个悲剧。

-6-

不要再去指责那个母亲,她比我们任何人都心痛。

也不要再去说那个孩子脆弱,他当时承受的压力痛苦我们并不能感知。

悲剧的意义,是提供给我们反省、改正的机会。

如果我们也曾伤害过孩子,那就赶快去弥补,去修复我们的亲子关系。

请一定真挚地给孩子道歉,让孩子看到你对他的爱,让孩子宣泄出心中的委屈。

在这一段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岁月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修复。

修复裂痕,抚平伤痕最好的方式唯有爱。

最重要的是永远记得,我们养孩子的初衷是因为爱。

作者简介

悠然: 曾经的媒体人,正面管教认证讲师。写情感,写育儿也写故事。用文字记录生活,在故事里看人情冷暖。

17岁男孩跳桥丧生:妈妈不骂你了,回来好吗?

4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一位年仅17岁还在上高二的少年,在上海卢浦大桥上跳桥自杀了。

在这个孩子跳桥之前,他呆在妈妈的轿车里,母亲当时把车停在路中央,两人隔着车窗有过一阵僵持。

随后,这个孩子打开车门,跑到桥边一跃而下,母亲试图想要冲过去阻止他,却追逐不及,悲剧发生。

这个母亲后悔极了,她跪地痛哭了起来。

这个视频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我极其心疼这个孩子,心疼他的果断,心疼他没有一丝犹豫就结束了自己17岁的生命。

救护人员来到现场之后,这个孩子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其他工作人员也向这位母亲了解了情况,得知他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后遭母亲批评,于是做出了这样的冲动之举。

这条新闻底下的评论褒贬不一:

有人说,孩子,你太不懂事了,你有想过生你养你的父母吗?

也有人说,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孩子跳桥之前经历了什么。

还有人说,压死骆驼的从来就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在这些评论里,我看到一条让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留言,说:

" 有多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灵魂无数次跳下了这样的桥,只是肉身还坚持着,麻麻木木长成了大人。"

父母常常给孩子寄予很多期许,希望他们能长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却从未问过孩子的感受,并让孩子长期顶着巨大的压力成长,极度严苛地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没达到要求就开打开骂,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

孩子在外面受到委屈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关心孩子,反而是责备孩子,原本已经情绪低落的孩子再一次受到打击。

纪伯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非因你们而来。" 这一句话,现在看来,我有了更深的解读。

这位母亲将会在极大的自责中度过一生,这件事必将成为她一生中最后悔的事。

几年前,我曾看到过一个视频,一名经营着小超市的泰国父亲,不满儿子整天无所事事地打游戏,与儿子发生了口角。

越吵越激烈,于是他拿出一把上了膛的手枪,放在了儿子的面前,说:" 有种你就别活了!"

他断定儿子不敢自杀,发泄完自己的愤怒之后,这名父亲转身离去。

可就在这名父亲转身的那一瞬间,儿子拿起枪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父亲还不以为然,又给了儿子一巴掌,直到儿子倒在地上,他才后悔莫及,崩溃地瘫倒在地。

这两件事情极其相似,也借此反映出了语言暴力的可怕之处,它真的会让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

心理学家调查显示:平均每20个人就有1个人遭受过语言暴力,每5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行为。

当孩子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好好地关心他,给孩子更多的爱与理解,这样的悲剧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

上个月,一个9岁的孩子因为撞碎了玻璃,害怕被惩罚,跳楼自杀了。

跳楼前,这个孩子给奶奶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上稚嫩的拼音和文字混杂在一起,他还有很多字没学会,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实在让人惋惜。

据说,事发当天是周二,他很有可能是在家里惶恐地度过了一个周末,不敢跟家人坦诚自己撞碎玻璃的事情,他害怕被惩罚,于是才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解决。

我难以想象一个9岁的孩子要经历多大的恐惧才会选择 " 死亡 " 这样极端的行为来逃避那所谓的 " 惩罚 " 。

对于大人而言,撞碎玻璃、作业没写完、钱弄丢了、跟同学闹矛盾,这些都是最小不过的琐事,但孩子却把这些看得十分重要。

孩子会选择轻生,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爱,他们常常会产生了一种自我怀疑,遇到问题时会恐惧、焦虑,最后冲动轻生

写到这里,我多么希望我有一台时光机,回到悲剧发生之前,对这些孩子说几句话:

孩子,一块儿玻璃而已,我不需要你付出性命去赔,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那么重的惩罚。

孩子,受了委屈是吗?不难过,别人不理解你,我理解你。

孩子,你回来好不好,给妈妈一次机会继续爱你。

然而,覆水难收啊!

我深知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为人父母,我希望你多关心孩子,那些消极的、偏激的言语只能给你带来一时的泄愤,不要等到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才后悔。

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希望在父母的恶言脱口而出时,你能冷静思考,要明白来到这个世上走一遭实属不易,人生很贵,不要轻易做了断。

就像曼利厄斯说的那句话一样:" 死亡也许是免费的,但它是用一生换来的。"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接收到更多的爱,也值得更好的对待。

汶川地震11周年 现在的汶川怎么样了?

很多人一定都还记得,十一年前的那一场大地震,地震距离现在不过只有十一年的时间,而地震的时候时间也很短,但是造成的毁灭破坏却是极强的,无数人在地震中丧生,全国很多地方都受到了波及。那么到现在,十一年过去了,汶川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呢?现如今的汶川虽然更好了,但是却也绝不能遗忘那一场灾难。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震惊全国的5.12大地震,距今已11年的时间了。

山河铭记,生灵之殇。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时间掩埋尘埃里的伤痛,生成纹刺在身的永久印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01别让如果成为遗憾,别因失去追悔莫及

11年,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仍然残存着一些难以抹去的遗憾和辙痕,在岁月的回音壁里,那些清晰的声音汩汩而出,那些话语今天读来仍潸然泪下。

“如果我知道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看你入睡,我会热烈地拥抱你,祈求上帝守护你的灵魂。”

“如果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看你离开家门,我会给你一个拥抱一个吻,然后重新叫住你,再度拥抱亲吻。”

“如果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听到你的声音,我会录下你的每个字句,以便可以一遍又一遍永无穷尽地倾听。”

“如果我知道这是看到你的最后几分钟,我会说“我爱你”,而不是傻傻地以为你早已知道。”

人生有太多的如果,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却给出了结果。而结果又那么猝不及防,悲怆的无以复加。

生命短暂的如昙花一现,如果早就知道了这些,我们会义无反顾的奔赴和热爱,不会再抱怨,焦虑,困惑,迷乱......

我们会更勇敢,更热烈,陪在最爱的人身边,珍惜岁月慷慨的赠予,不会等到失去又追悔莫及。

02死去的身体,活着的灵魂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汶川地震让我们在失去中重生,让灵魂穿越身体的屏障,再次翱翔。

那个21岁青春女孩,时间永远定格。

她叫向倩,姣好的容颜,明媚的微笑。

她是什邡市前氐镇一位美丽的老师。地震来临之际她正在上课,原本有条件和能力跑出去,只需3秒就可以跑到安全地带。

但她义无反顾地留下来,不顾安危救出每一个学生,直到最后几秒学校整个倒塌,她浑身上下只有一双粉红色凉鞋是完整的。

人们发现她时,早已面目全非,她的身体呈现弓形,双手紧紧环抱着三个学生,在场所有救援官兵和群众无不动容,赐予她最崇高的敬礼。

人们说向倩喜欢展翅飞翔,这次真的飞了。此刻大雨倾盆如注,不知是不是天地同泣。

还有成百上千与她同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完成最美的逆行,那种义无反顾又孤注一掷的笃定,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暗夜里寻得光明。

我们曾一同呼唤呐喊:

汶川加油!

四川加油!

中国加油!

我们向逆向而行的英雄致敬,给向死而生的精神鞠躬。我们敬仰和怀念,哀怆又心痛。

那曾挂在废墟上的9层横幅,寄托着母亲对孩子的思念。

废墟下约好出去就结婚的誓言,坚守的是一份执子之手的笃定。

那曾说过:“失去所有亲人后,我想死了算了的狠话与崩溃。

还有写给逝去女友的信笺,那种再过几十年还能见面的苍凉,那种此生不入蜀地,逝者永生的决绝。

十一年前的5月12日,有太多人没能等来明天。没有和最爱的人告别,倾诉,拥抱,亲吻,就被阴阳两隔,永远分离。

03哪怕没有翅膀,也要逆风飞翔

十一年过去了,当初残桓遍地的汶川如今已盎然葱绿,失去亲人的人开始迈入新的生活,无法兑现的诺言成为前行的动力,软弱的孩子成为勇敢的战士。

而她,当初因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带着义肢又重新绽放在绚丽的舞台。

汶川地震,她成为人们眼里最可怜的女人,作为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作为妻子,丈夫远离了她,作为舞者,失去了双腿。

那个曾经美丽幸福的女人忽然坠入地狱般的生活。

但她还是走出来了,有人说眼睛是长在前面的,要向前看,过往的艰难与不堪也会在强大与自信面前落荒而逃。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雅安地震时,廖智成为志愿者,我们看到她奔走的身影。

她说: “我经历过灾难,所以我更了解身在灾难中的人们需要什么,所以我来了。”“我没啥大用,但我是有用的。”

她用不屈向上的精神感染鼓舞着每一个人。她戴假肢义演、参加电视节目、去大学演讲、游泳、攀岩、跑马拉松。

人生舞台上,廖智是成功的舞者,她舞的热情忘我,又热泪盈眶。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舞者,我们站在舞台中央,便要全情投入,哪怕前路坎坷,也决不放弃;哪怕伤痕累累,也含泪爬起。

如今的廖智遇到了幸福,组建了家庭,她笑的坦然,从容,她怀着一颗柔软善良的心,成为了最美丽的妻子和母亲。

04好好活着,人间值得!

只有经历过灾难痛苦的人,才懂得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好好活着,是暗夜里的一束光,是在逆境跋涉的坚定和勇气,是昂着骄傲的头直视光明的信念。

余华说: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前段时间刷屏的上海17岁男孩跳桥身亡消息,让人震惊的同时不免深深的遗憾。

男孩因为不堪母亲指责,冲出轿车,跑到桥边,全程只有五秒,中间没有一丝犹豫,他甚至根本没想过求生。

人们都说想轻生的念头只在13秒,13秒能够挽回,那么就是万幸,如果挽回不了,那就是悲剧。

视频中,母亲紧随其后,手触及孩子的腿部试图将其拉住,但未果。

男孩跳桥后,母亲跪倒、捶地、悲痛欲绝。

我们常常忽略生命的可贵,认为它只属于自己,可以任意践踏,殊不知,因为偏执,自私,任性,总是肆无忌惮的伤害与被伤害,导致悲剧不断上演。

相比之那些让生命绽放异彩,灵魂永生的强者,他们就如皓月星辰,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也许身体残疾了,但精神熠熠闪光。不妥协,不服输,顽强的与生活抗衡,与命运抗争。

而健全的我们又怎能因为一时的焦躁与愤怒置生命与不顾。

在隆重恢宏的生命面前,我们没有轻易放弃缴械投降的权利。因为你放弃的权利曾是别人梦寐的奢求。

海明威说: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好好活着,不失为一种财富,好好活着,就是幸福。人生总有伤痛、有失去、有遗憾,就如十一年之后的汶川,有巨变,有梦想,有希望,仍有爱。

好好活着,人间值得!

有“王胜男”常用语言暴力的妈妈,林妙妙性格还能这么豁达,真是万幸~

《少年派》 剧中闫妮饰演的王胜男,在剧中精彩的还原了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形象。当面对鬼马不听话的女儿,严肃霸气的王胜男对女儿林妙妙展开各种“亲妈式吐槽”,小到刘海发型,大到学习成绩均逃不开母亲的唠叨,引发不少网友留言感叹“神级还原!这就是我妈本人啊”,“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家长暴击式唠叨吐槽,引发了年轻群体共鸣。

在“硬核式”人家庭教育下,虽然王胜男 母女的日常互怼,逗趣不断,但我看到的是林妙妙所爱到的“语言暴力”的委屈和痛苦, 当她一再遭受妈妈的打压时也差点选择轻生,还好最后平安无事,与妈妈化解,但现实生活中却发生了令人十分悲痛的类似事件。

4月上海浦东新区,一男孩在卢浦大桥当着母亲的面跳桥身亡。而引发孩子跳桥的原因是,他在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母亲一路上对他进行教育批评,让孩子承受着多重的压力,最终有了这样的选择。

我相信孩子跳桥的瞬间将是这位母亲一生的梦魇,自责和愧疚将伴随她余下的一生,无疑将是极其痛苦的,“语言暴力”就像刀子一样直戳人心,伤得你体无完肤。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人与人的交流90%都需要通过语言来发起,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的话听起来让人舒服,心情愉悦,有的话听到会让人不舒服,甚至引起愤怒。我们说出的语言的质量以及听到的语言的质量,真的会决定我们的生活品质是好还是坏。

因为人更容易在最亲的人面前肆无忌惮呈现出最真实的自己,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你的言行影响到家庭的和睦,双方的心情,孩子的成长。

《非暴力沟通》一句简单但是非常有力的话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是墙。”

“叫你好几次了,没听见呀,没长耳朵呀!”

“都告诉过你了,还犯错,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快点过来吃饭,别磨磨蹭蹭的,就你这性格能干成什么事呀!”

当情绪来临的时候,你是不是偶尔也会说出一些难听的话?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为了解决你看不惯的问题,只能通过一些暴力的语言来述说,强烈的批评,过分的谴责来说明你的立场等等。

但是事实是,并没有因为你的生气发火而取得成效,对方并没有改变,还是无动于衷,然后你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糟。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让我们既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且倾听他人。”-《非暴力沟通》

当吼叫已经成为家长的一种习惯,它就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要打破这种惯性,关键在于吼叫时要保持正念,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觉知吼叫的后果,感受到这种行为对自己和孩子的影响,要尝试打破习惯,改变习惯是艰难的,不要期望一夜之间彻底改变。

《不吼不叫》一书中提出了管教的4C法则

在即将吼叫时退后一步,头脑清醒、心态开放地看待自己所面对的失当行为或者难题。除了拥抱和重新引导,有时候你还需要4C管教法,它是以尊重为基础的管教的核心要素:

1、沟通(Communication)

你说的话孩子听得懂吗?如果孩子犯错了,你要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重要的是要清楚地告诉他,你希望他怎么样。

“不要扔沙子,弄到别人眼睛会痛”就比“扔沙子不好,要听话,不听话的是坏孩子,”好得多,家长要用你最大的耐心,一次给一个指令,一次说太多事,孩子很容易忘记你的需求。

2、选择(Choice)

如果孩子感觉自己对生活有掌控力,他就不太会做出打架、哭闹或其他争夺控制权的行为,家长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选择能够减少吼叫和争执,同时加强孩子做决定的能力,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是被看到的,有存在感。

3、结果(Consequence)

结果会让人们明白规则,要告诉孩子即将发生的自然后果,孩子连续几天没完成作业,就只能放弃所有娱乐熬夜补上;孩子不想吃药,严重了就只能去打针。

4、联结(Connection)

管教的核心是联结,如果孩子感受到联结,感受到爱,他就有安全感,也就更容易配合你的要求。所以家长不管多忙,都要规划好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知道你有多重视他。

我们常说”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当你发现这句话讲出来有点过分的时候,遗憾的是这句话已经收不回来了,并且很可能已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大多数家庭可能父子、母子间的不良沟通造成的现象,虽说没有仇恨,但也会让在你的心里割上几刀,过段时间会愈合,但会留下疤痕,无效的沟通就是个恶性循环,就像永远不会好的伤疤,经常受伤,慢慢的伤疤就会溃烂,造成更多的伤害。

家长们应当培养非暴力沟通的意识,可以从“不吼不叫”的管教方法开始学习。

17岁男孩跳桥,背后是教育和情绪沟通的困局

4月17日晚上9:55分,在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男孩冲出车门从高架上跳了下去,不幸离世。

根据官方调查和母亲的陈述,男孩年仅17岁,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冲突。母亲可能是因为激动,而在马路中央停车斥责孩子。随后,男孩就夺门而出。仅仅数秒,就跳下了高架。

母亲最后没有赶上孩子,瘫坐在高架护栏边哭天抢地。这起不幸的事件,让我们能在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层面发现诸多问题。而更为不幸的是,在事件中许多常见的错误仍然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发生。

我们乐于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这位痛失爱子的母亲多半也是一样的。不然,她也不会因为孩子在学校犯的错误而批评他。

在诸多家长的眼里,批评,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不让他走邪路。“如果我不爱你,我都懒得管你,谁会闲得没事批评你”可能就是大多数父母的想法。

可惜的是,太多的家长,只有批评,没有教育。

批评教育的权威解释最早出现在《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以批评错误为主,但决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在批评中进行正面教育和启发引导,使批评和正面引导相结合。

而很多家长做的和说的是:“因为你,我又被老师叫到学校了”、“你看看你……”、“你整天就知道……”。见不到丝毫的就事论事,却上升到了人格的层面,全是孩子的错,完全的背道而驰。

家长应该做的,是告诉孩子究竟错在哪里、解决方法和就事论事的处理意见。比如孩子争吵打架,家长应当询问事情的经过,告知他不用任性使气,让老师来处理。而不是说只顾自己宣泄情绪,对孩子用“你怎么又打架了”、“天天惹事”之类的标签语言。

当批评教育只剩下批评和贴标签的时候,孩子会认为“那我就是这样的人”。批评、加强标签认知、行为偏颇、再被批评,就是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当孩子自甘堕落或者作出过激行为时,他可能已经遭受到几十几百次的“批评”铺垫了。

在整个事件中,我们看不到亲子之间的交流和良好关系,双方都像是在自说自话。

母亲自说自话地在车外攻击儿子。儿子在车中毫无回应,紧接着就跳下了高架。只留下母亲一个人在高架路上哭天抢地。

让亲子之间拥有良好关系,真的那么难吗?

共情能力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即Empathy。

他在自己的著作《个人形成论》中提到:我不断地渴望去理解当事人的当下感受,理解他的个人情感和表达的个人意义,即达到一种敏感的共情。

事实上在教育中的共情运用也正是如此,即同理心、理解。孩子在出现问题时,通常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和表情反应,比如沉闷。这时候家长可以询问他的感受。在他回答后,就可以询问他做出这种行为的缘由。不用多说什么,理解他的情绪,最后再发表温和的意见。在孩子明白家长能够理解自己后,自然就会主动和父母维护良好的关系,加深交流。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沟通时,拒绝理解孩子的情绪,只针对问题唠叨,只在乎表面现象。孩子为什么会犯错,他犯错时内心是怎么想的,而在事后他自己又有些什么样的想法,这些问题他们一概不知也不想知道。完全的鸡同鸭讲,这样又何来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连家庭关系,可能都难以维持。

看母亲在车外对车内儿子的责骂,似乎,以爱之名,就可以用所有恶毒的语言来交流。我只是刀子嘴而已,所以骂你逼你都是对的。这些都只是过程,我希望你有个好的结果。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恶的沟通方式,也是最难笑的笑话。

古语云,一节见则百节知矣。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其实就是从来都没有过豆腐嘴,一直是在用像刀子般的语言伤人。有人说,刀子嘴就是心里想什么直接说出来。看起来很好,是吗?

并不是的。在桑德拉·黑贝尔斯的著作《有效沟通》中对沟通的表述是:它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方式。

它是一种分享。而刀子嘴,本质上是“你别说话了,听我说”和“你怎么想的,那和我无关”。发现了吗,刀子嘴从根本上就破坏了沟通的原则,极为单方面和自我。除了包容的家人,是没有人会接受这种交流方式的。因为只有家人才会舍弃一部分的自尊,而其他人的交流,都会要求绝对的要求沟通平等。

长期刀子嘴的后果,除了逼坏自己的家人,就是把自己的交际圈逼入绝境。

希望在未来,教育不再充满冰冷的批评,而是温暖的理解和情感。双方之间的沟通,不再严苛尖锐,而是宽容与和谐。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稳住自己,做孩子的守护神

李明然 焦点解决网络初级第14期 洛阳 嵩县 坚持分享第55天(2019.4.21)

这几天各大媒体和朋友圈被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刷屏,看到各种评论和报道后,我心情沉重,悲奋,无语,真的不理解男孩妈妈的举动。

事情是这样的:

17岁的男孩在学校和自己的同班同学发生矛盾,回家路上,男孩和妈妈说了这件事,结果遭到妈妈的强烈批评。

途径卢浦大桥时,妈妈把车子停在路中间,不顾身边车流滚滚,跑下车去骂后排的孩子。

几秒钟之后,男孩趁着母亲到前排上车的一瞬间,突然打开车门,冲向桥边,一跃而下。

眼看着孩子跳下去,母亲来不及挽回孩子,无力地跪坐在地上,双手捶地痛哭。

视频里,男孩从下车到跳桥,没有任何犹豫,整个过程不超过5秒。

我在想,是什么让一个17岁的男孩如此决绝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是和同学的矛盾吗?还是妈妈的谩骂和侮辱?

如果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向妈妈倾诉或抱怨,我想妈妈应该做的首先是稳住自己的情绪,用心倾听。认真的听孩子把事情说完,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听听孩子真实的想法,问问孩子自己觉得怎么办合适?孩子得到了妈妈的尊重,他还会跳桥吗?

不知事件中的妈妈到底向孩子说了什么?但就从在车来去往的高架桥上停车这一举动来看,这位妈妈没有稳住自己,做了情绪的奴隶。猜想一下,即使男孩儿没有跳桥,会不会发生车祸呢?想想就让人胆战心惊。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父母既然把他带来人间,就应该做孩子的守护神,而不应该是结束孩子生命的刽子手。

世间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但你的爱对了吗?你给予孩子想要的爱了吗?你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是表达对孩子的爱?

事件中的妈妈如果知道孩子会跳桥,她还会下车骂孩子吗?我们不知道妈妈的真实想法,也无需评论妈妈的做法,相信妈妈此生也不会好过。 但我想说的是:“作为妈妈,当孩子遇到问题向你求助时,一定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听孩子诉说,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和孩子一起共同把问题解决掉。即使问题没有解决,但有妈妈的理解孩子心里也是温暖的。”

妈妈应该是孩子生命的守护神,而不是刽子手!!!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