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江歌事件-日本留学江歌事件

江歌事件-日本留学江歌事件

发布: 更新时间:2023-04-06 23:06:59

本文目录一览:

  • 1、刘鑫江歌案发生了什么
  • 2、江歌到底是怎么死的?
  • 3、为什么“江歌案”引起了这么大的风波?

刘鑫江歌案发生了什么

2016年,年仅24岁的留学生江歌为帮助朋友而被人残忍杀害。而这位朋友事后却忘恩负义,受人指责,更是令江母愤而起诉。

一、江歌事件的发生的背景

江歌与刘鑫是在日本留学关系很好的朋友,刘鑫与凶手陈世峰是前男女朋友关系。两人的恋情出现分裂后,刘鑫一直被前男友纠缠。期间刘鑫向好朋友江歌倾诉,江歌心地善良,收留了刘鑫一起同住。陈世峰知道刘鑫住在江歌家后,多次上门找刘鑫纠缠的时候,每次江歌都挺身而出,把陈世峰赶走。可以说作为朋友,江歌已经仁尽义尽了。

二、事件发生的过程令人痛心

2016年11月3日半夜,刘鑫知道前男友可能会来找她,在车站给江歌打电话,希望江歌接她回去,接到刘鑫后,俩人返回住所。结果陈世峰已经等在公寓门前,刘鑫在这之前却没有提醒江歌这个情况。但江歌依旧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一边上前去应付刘鑫的前男友。一边让刘鑫赶紧回屋里。并站在门口挡在两人中间,阻止陈世峰入屋。在混乱中,在屋内的刘鑫却把门反锁上了,把江歌留在了门外独自应对自己的前男友。接下来,门外的凶手陈世峰拿出刀刺向江歌,而因为门被反锁,江歌无法躲进屋内,最终遇害身亡。随后屋内的刘鑫和邻居先后报警,日本警方逮捕陈世峰。一年多后的2017年12月29日,陈世峰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罪名是恐吓罪和故意杀人罪。

2017年陈世峰在日本被判20年

三、事后态度令人失望

悲剧发生后,江歌的母亲多次联系刘鑫,想详细了解情况。江歌是因为保护刘鑫而被害,于情于理,都应该尽可能协助江母进行后续维权,安抚江母的悲痛。但刘鑫却逃避责任,拒绝见面,并且拉黑了江母的联系方式,撇清关系,令人失望。

江歌到底是怎么死的?

这件事的大概经过是:江歌被刘鑫的前男友给捅死了。

这个案件的经过是怎样的?

在这个案件中,有三个关键人物:江歌、刘鑫和她的前男友陈世峰。江歌和刘鑫是好朋友。刘鑫和男朋友分手后搬到江歌家住,陈世峰是刘鑫的前男友,分手后,多次纠缠刘鑫想要和她复合,但都被刘鑫拒绝了。事发当天下午,刘鑫因害怕男友纠缠,打电话给江歌,要求对方和她一起回家。江歌同意了,当她们一起到达公寓时,刘鑫先走进房间。这时,藏在暗处的陈世峰用刀刺向了被关在门外的江歌,有些伤口深达10厘米,最终不幸死亡。

陈世峰被捕,但江歌的妈妈却认为刘鑫也有一定的责任。

在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陈世峰被警方逮捕。刘鑫通过短信告诉江歌的母亲,陈世峰就是杀害江歌的凶手。警方传唤刘鑫协助警方调查。2016年12月14日,陈世峰被正式指控谋杀罪。在陈世峰被判刑后,江歌的母亲起诉了刘鑫。江歌的母亲认为,刘鑫虽然不是直接导致女儿死亡的凶手,但她的行为与女儿的死亡有直接关系。

这次事件的后续是什么?

江歌的母亲在将刘鑫告上了法庭,因为虽然她没有直接参与陈世峰故意杀害江歌的行为,但她对江歌的死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过错。在江歌在门外被刺伤时,她无动于衷。事后她还在网上辱骂江歌,让人很不解。网友希望严惩江歌,为江歌讨回公道,抚慰母亲无尽的伤痛。目前这个案件还在进行中,网友可以持续关注。但这个案子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案子,让我们继续关注下一步的动态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为什么“江歌案”引起了这么大的风波?

“江歌案”又被拉回公众视野,引发了公众关于道德审判的舆论风暴。这一案件是在网络后真相时代“事实”让位于“情绪”的典型代表。我将说说3个当事人(江歌母亲,江歌闺蜜、施暴者)为何会对案件造成了如此一边倒的舆论影响。

母亲身份对案件舆论的影响

在“江歌案”中,江母以一个痛失独生女的母亲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很容易激发公众的怜悯与同情。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江母借助舆论的力量声讨刘鑫,因为江歌是为了帮助刘鑫才无辜丧命。此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江母。

受害者母亲孤立无援地讨要公道的形象在公众脑海形成,公众的普遍正义感被激发,纷纷声讨刘鑫的忘恩负义与冷血无情。加之自媒体的情绪渲染,公众获取的信息仅来源于一些片段采访与剪辑过的视频。

在那些视频中,江母和刘鑫都在“表演”,江母痛失独生女的悲痛与刘鑫的软弱冷漠形成对比,舆论站在江母一边。但是,从视频的细节中也能看出江母并非软弱的母亲形象,她不愿和刘鑫平起平坐,拿手机拍刘鑫,逼迫质问刘鑫,表现出与母亲原型的差异性。但舆论对此并不在意,在公众印象里,江母就是无数痛失爱女母亲中的一个,理应得到同情与支持。

闺蜜身份对案件舆论的影响

闺蜜之间维持关系的时间一般都比较久,两人关系很难破裂。因此,在公众的固有思维模式下,闺蜜就是为朋友排忧解难、分担心事,互相倾诉秘密并且不用担心会被背叛的一种形象。“江歌案”中,刘鑫并非杀害江歌的直接凶手,但是却被舆论讨伐得最为激烈,原因在于舆论受到闺蜜身份的绑架。公众把自己代入到江歌的角色中,谁又能忍受这种忘恩负义的闺蜜呢?

舆论对刘鑫的声讨不仅来自自身思维语境下闺蜜身份的影响,还来自自媒体的推波助澜。江歌遇害短短几个月后,刘鑫居然生活得不错,这一消息加剧了舆论对刘鑫的厌恶与批判。后真相时代语境下,公众更倾向于相信容易接受的事实,将心里的模型理所当然地对号入座,加剧了舆论的一边倒现象。

施暴者对案件舆论的影响

由于媒体和舆论对这一案件大部分关注的焦点指向刘鑫,反而淡化了对陈世峰这一施害者形象的媒体塑造,使其在这一舆论风暴中处于次要的位置。陈世峰施害者身份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他有暴力殴打女友的前科,二是在校期间他曾与同学发生纠纷,三是他有过留学经历。通过这三个事件,公众对施害者陈世峰的形象便有了判断。

通过仅有的片段进行人物形象拼接,舆论对陈世峰的施害者形象便“有理有据”。而陈世峰赴泰国担任志愿者这一行为并没有在舆论中对他乐善好施的形象产生影响,因为陈世峰首先是作为一个施害者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凶手、暴力狂、跟踪狂等负面评价就是舆论主基调。

总而言之,当下各种情感和声音在新旧媒体平台此起彼伏,个人的同情很容易被集体感知,在从众效应的加固下,公众同情极易产生并在网络中蔓延。在“江歌案”中,公众对江母痛失爱女的集体同情,对刘鑫忘恩负义的集体愤怒,对陈世峰暴力欺凌的集体痛恨,这些情绪的聚合就是公众同情。

当事人的身份被公众代入进来,无数个“江歌”“江母”为了正义、生命、公平和道义,向社会讨要公道。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便产生了。这种巨大的舆论力量一方面来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另一方面是公众自己的声音,为江歌、江母发声就是为自己发声。尽管事件的真实情况公众并不完全了解,但是单就媒体所披露出来的零星半点的事实,就足以让公众浮想联翩,产生极大的代入感,从而助推舆论走向。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