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沙弥律仪白话全文-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全文

沙弥律仪白话全文-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全文

发布: 更新时间:2023-03-23 08:32:07

本文目录一览:

  • 1、已看破尘世,欲坠入空门,谁愿渡我
  • 2、求教佛教250条戒律具体内容
  • 3、比丘戒律250条内容
  • 4、我求到观音灵签第十签,问考试

已看破尘世,欲坠入空门,谁愿渡我

《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

《大集经》: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地藏经》: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其实,分别不在法门,而在我们自己的根性适合学什么法门,上面这句《大集经》的意思,是说现代众生,一般比较普遍的情况,都是比较适合修学念佛法门,所以如果您如果对这句经文信得过,可以了解一下净宗。

首先,可以先看看《释迦牟尼佛传》(链接网络搜寻可得)了解佛的一生,然后开始系统学佛。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问:初学要如何修学?

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观无量寿经》)为基础。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

+++++++++++++++++++++++++++++++++++++++++++++++++++++++++++++++++

学习大乘之前,先要打好基础,不然肯定会花了时间精力,然后觉得功夫不得力,到时候怀疑佛,毁谤佛,就不好了。

其实佛对我们说得很清楚了。《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百喻经》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愚人,看到他人富家三层楼很漂亮,于是叫来木匠,要造第三层楼,木匠说,不建第一层,不建第二层,哪儿能建第三层?愚人说,我不用建第一层第二层,我只要第三层。众人听了,都笑那个愚人。

我们四众弟子也是一样,若不依三乘次第,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修学,和那个愚人就没有分别。

大乘是起高楼大厦,建高楼必须有地基,地基扎实,高楼才稳固,地基是小乘佛法。

没有小乘基础,高楼是用几支竹竿撑起来的,或者开始挺好看,但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纵观历史,中国小乘佛法式微,是不是佛说的不对呢?

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其实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以儒家、道家为基础,代替了小乘佛法,所以修行有非常辉煌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

而学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规》是其中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当然,这里是说代替,代替并不完全是说等于,我们要用来打基础,继而修大乘,用代替的教材就行,也比较合适,我们比较好吸收。

如果是单单要修小乘,还用小乘的经本比较适合。

--------------------------------------------------------------------------------

阿弥陀佛怎麼念

前清慈云灌顶法师在《观经直指》中说,业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忏悔法都忏不掉的业障,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彻底忏除,那就是「念佛」。念佛功德确实不可思议!

有人问,到底是念「阿(音窝)弥陀佛」,还是「阿(音阿)弥陀佛」?「阿(音阿)弥陀佛」是梵音。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中国幅员广大,方言很多,念「阿(音窝)弥陀佛」的人,坐著往生、站著往生的人很多。所以,我们不必执著音,要著重清净心。音念得再对,不一定能往生,因为往生的条件是「心净则土净」。《阿弥陀经》讲往生的条件是「深信、切愿、持名」,持名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可以往生,念「阿(音窝)」也可以往生。倓虚老法师是营口人,他念「阿(音窝)弥(音逆)陀佛」,他坐著往生。这就是说明心真诚,心真有佛。

「念」字上面是「今」,底下是「心」,意思是我现在心里有佛。念念有佛相还不行,只是种善根而已;要念念有佛心,我心跟佛心一样。佛心是什麼?平等心。所以,我们的心清净平等,这是念佛,念佛心。

「愿」,念佛愿,把阿弥陀佛的本愿变成自己的本愿。我的心、愿、解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解相同,就与阿弥陀佛建立共识。也就是要把弥陀三经所说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我们的「心、愿、解、行」依照三经所说的修正过来,一切业障就彻底忏除了。

我们平常念佛号,「心、愿、解、行」都在其中,「信、愿、行」三资粮也在一句佛号之中。不仅如此,「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都在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所含藏的意思无量无边,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因此,念有会念,有不会念,不会念的是嘴皮上念,不相应;会念的,「心、愿、解、行」统统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真正忏除业障,这是真实修行。

(节录自《普贤行愿品辑要疏菁华》4-9-03【忏除业障】)

--------------------------------------------------------------------------------

求教佛教250条戒律具体内容

佛教的戒律因人而异,有比丘,比丘尼,还有在家出家的佛家弟子等。最初成立时并没有制定僧团的戒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的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250条是没有的。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分别是比丘与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简称具戒。出家人只有受过具足戒的,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关于具足戒的条目,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经达到了200多条。随着佛教戒律的完善,现在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是227条,藏传佛教是253条,汉地的佛教是250条,各地戒律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有条目和分类有所区别。另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条数是多于比丘的。比如汉地比丘尼的具足戒是348条。

沙弥和沙弥尼虽然不受具足戒的约束,但是也要守十戒。所谓十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做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积蓄金银财宝。另外,沙弥日常还要遵守十四事和72威仪。

式叉摩尼专修四根本戒和六法。四根本戒是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六法是指身体不得与成年男子相接触、不盗一针一草、不得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不得说谎、不得在中午之后进食、不能饮酒。

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的佛弟子。他们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简称戒“杀盗淫妄酒”。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比如,不杀生就是不侵犯别人不侵犯别人的生命。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产。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节。不妄语,也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誉。所以说守五戒,也就是守法。不侵犯别人,自然可以免除恐怖而获得身心的自由与平安。

综上所述,佛教对七众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要求他们受具足戒。对于在家的佛弟子则只要求他们遵守五戒。这些因人而异的戒律,充分考虑到了修行者的实际情况,这样既有法可依,又实际易行。

扩展资料: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广义上尚指最初的尸罗、出家众的学处、波罗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团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

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术语,为三无漏学之一。有关戒律规定与解释的佛教经典的汇总,称为律藏(巴利语:vinaya-piṭaka),与“经”和“论”合称“三藏”。专门学习戒律的佛教僧侣称为律师,以戒律研习为主的宗派,称为律宗。

对于学习佛法者,严谨遵守戒律是绝对的重要。对研究佛学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参考资料:佛教戒律-百度百科

比丘戒律250条内容

那是比丘戒律,

具足戒也称近圆戒,出家者只有受过此戒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按照中国唐以后最盛行的《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二者主要的戒条相同。最重的戒有四条,称"波罗夷罪",犯者被开除僧团("不共住"),有淫、盗、杀、妄(大妄语,妄称自己得道成圣);其次为"僧残罪",犯者经过严格的在僧众面前忏悔的程序,才能被保留在僧团,有十三条,有手淫、触摩女人身体、诬陷好人、破坏僧团等。此外还有很多情节较轻的戒条,以及有关日常修行和生活的规则、仪规等。中国在唐以后依用道宣对《四分律》的论释,他将此小乘律纳入大乘佛教的体系。

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与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具足戒的内容,南北传佛教所传的戒本各异,按《四分律》所载,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可大别为八种:

1.波罗夷:有断头、无余、极恶、不共住等义,为戒律中的根本极恶戒。是开除不共住的弃罪,比丘(尼)若犯此法(杀、盗、淫、妄),则丧失其比丘(尼)的资格,无法再生活于僧团之中,死后并堕地狱。此罪如同断首之刑,不可复生,永被弃于佛门之外。

2.僧伽婆师沙:意译为众余、众决断、僧初残,简称僧残。僧众犯了这方面的戒,等于一位残废者一样,是次于波罗夷的重罪。《毘尼母论》说:“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名之为残。”犯此罪者,若得清净大众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无清净大众,不可除罪,是名“僧残”。譬如不真实的情况,随便诬赖别人、毁谤别人,就犯了僧残罪。

3.不定:谓实犯与否及所犯何戒犹未审明,尚在怀疑判断之中。有屏处不定戒、露处不定戒二种。为比丘受持具足戒的部分,比丘尼戒中没有这一类。

4.舍堕:音译为尼萨耆波逸提,波逸提的一种。此戒乃警戒由于贪心而集贮无用的长物,助长生死之业,于是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的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犯此罪皆与衣、钵等物品有关,故罚以没收物品,并于大众中忏悔。例如把多余的钵或衣服收藏起来,不肯转送给他人,超过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这条戒。

5.单堕:为波逸提之一。与前述舍堕不同的是,此法无物可舍,但乞忏悔,故名单堕。也就是说,舍堕必须舍去犯戒的财物,而单堕则只要向他人忏悔,即可以得到清净。

6.波罗提提舍尼:简称提舍尼。意为向彼悔、对他说。犯此过错者,必须向一人发露忏悔,是轻罪的一种。

7.众学:规定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细则,其数众多,应常习学,故称众学;又此戒难持,应加细心注意,故特以学为名。属突吉罗的轻罪。众学法相当于今日的生活须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

众学的数目及内容,因事多而细小,因此诸律所载相异之处不少,其中《四分律》总为百戒,故一般称百众学法。又比丘所持及比丘尼所持的百众学法不相同。

8.灭诤:止灭僧尼诤论所设的方法规定。因有七种,又称七灭诤。所谓灭诤法即大家意见不合,争执起来时,要面对面坦诚布公地互相表白说明,解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一旦化除争执,事后则不可再有议论,不可背后再搬弄是非。

以上八类合为五篇,即: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提舍尼与突吉罗。五篇再开为七聚,有:波罗夷、僧残、偷兰遮、波逸提、提舍尼、恶作、恶说等。兹表列如下:

八 类 五 篇 七 聚

波罗夷———波罗夷———波罗夷

僧 残———僧 残———僧 残

不 定 偷兰遮

舍 堕———波逸提———波逸提

单 堕

提舍尼———提舍尼———提舍尼

众 学———突吉罗———恶 作

灭 诤 恶 说

比丘(尼)戒条如此之多,是因为要僧众藉由戒律的规范,以养成足堪住持佛法,成为人天师范的僧格,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长存。故佛陀所制定的戒条内容包括比丘(尼)对个己道德行为的提升,对教团应担负的责任以及微细的威仪行止等,计有数百条。

我求到观音灵签第十签,问考试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运可改,命可造。 命由己作,福由己求,是最明智的选择。

详情请参考: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钟茂森博士主讲)

;web_rel_index=1380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国语(钟茂森博士主讲)

;web_rel_index=1389

+++++++++++++++++++++++++++++++++++++++++++++++++++++++++++++++++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必须懂得方法,如理如法地去求。

佛说,万法由心,这个心的意思,甚深甚广,为了好描述,我们姑且用意识来粗略说一说吧(佛说的心其实不止意识这么肤浅,为了好讨论,勉强这样表述吧。)。

也就是你遇到的所有命运和任何人事环境、物理环境,都是你的意识,自己一手创造的,所以佛才说因缘果报定律,自己种善因,自己用善缘培养之,自己得善果。

然,意识,不是说你现在在看电脑的这个意识,你现在可以感知的这个意识,心理学上面称之为表面意识,只占你全部意识的3%~5%,也就是说,你有95%以上的意识是感知不到的,沟通不到的,一般心理学上面称之为潜意识。所以心理学上面有潜意识主宰一切的说法,当然了,95% VS 3%~5% ,那肯定是潜意识控制大局。

也就是说,你的命运,是你自己造成的,再具体一点说,是你的的潜意识造成的,好了,问题找到了,那接下来就要开始着手解决问题了。

佛法就是教人们,把心(姑且说是潜意识)修好,就是把潜意识从不好,改变成为好的。

然,一般人连感知潜意识都没办法,更不用说和潜意识沟通,甚至改变潜意识了。

所以佛教,不是宗教,是佛的教育,这套教育,是通过种种方式(不同人根性不同,适用不同方式),来达到改变潜意识的效果,能够改变潜意识,人的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佛法有无量法门,适用于无量根性的众生,你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合适的法门去修行,自己吸收得最好的,就是适合你的法门。

当然选择法门也不容易,一般人既然是遇到问题,智慧未开,其实那时候也没有选择正确法门的能力,所以佛为我们说,有个法门是通用的,就是净土法门。

《金刚经》云: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然现代众生,根器比较多适合念佛法门,所以《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简单而言,就是持戒念佛。守五戒十善,心上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心上念念不忘,不是口上出声。

五戒十善:

五戒:不杀(不伤害众生)、不盗(不众生占便宜)、不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不骗人)、不饮酒(酒能乱性,不喝酒是为了保持理智,不犯上面那四条)。

十善不杀(不伤害众生),不盗(不众生占便宜),不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恶口(不会说话粗鲁令人不快)、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妄语(不骗人)、不贪(不贪婪)、不嗔(不生气)、不痴(不愚痴,能分是非、辨黑白)。

真能老实持戒念佛,大概三五年,人生就有明显的改变,现代人都喜欢短平快,如果有什么七天速成班,大概人群会蜂拥而至,说三五年,恐怕人都走光了,不过事实上,人生不是儿戏,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冰,也要时间,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这个道理自己要明白。

能老实念就最好,然而现代人,一般都杂念纷飞,定不下来,所以通常都要配合听经,不断深化明白道理,才能把心定下了,老实持戒念佛。

附1:关于你的意识创造了你的世界的科学证据

这个量子物理的电影《我们懂个X》,这个电影用现代科学,解释一个人自己的思维,怎么影响这个人的周遭,所有的人事环境,和物理环境,乃至于影响自己的命运。这就是2500年前佛说的,万法由心。

量子物理电影《我们懂个X》2004(亦名:【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英文原名:What bleep do we know)

上:

下:

《我们懂个X》续集 2006 上:

《我们懂个X》续集 2006 中:

《我们懂个X》续集 2006 下:

附2:听经的次序及资源

可以先看看《释迦牟尼佛传》 了解佛的一生,然后开始系统学佛。

学佛次第及相关资源:

净空法师网站

儒释道网路电视台

视频版「认识佛教」;web_rel_index=207

视频版「三皈传授」;web_rel_index=204

转自净空法师网站,(QA 讯问台);web_sub_index=1

给新进的同修-初学导引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问:初学要如何修学?

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为基础。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

+++++++++++++++++++++++++++++++++++++++++++++++++++++++++++++++++++++

《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而学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规是其中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

;web_rel_index=876

净空法师 网站

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净空法师讲演总目录

佛学分类问答

弥陀网路教育学院

儒释道网路电视台

佛陀教育电视台

附3:改命造命的公案

了凡四训

;web_amtb_index=80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web_amtb_index=195

文章排行